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77篇 |
免费 | 487篇 |
国内免费 | 40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篇 |
儿科学 | 41篇 |
妇产科学 | 24篇 |
基础医学 | 325篇 |
口腔科学 | 50篇 |
临床医学 | 1065篇 |
内科学 | 775篇 |
皮肤病学 | 52篇 |
神经病学 | 195篇 |
特种医学 | 30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874篇 |
综合类 | 2648篇 |
预防医学 | 883篇 |
眼科学 | 38篇 |
药学 | 1034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1519篇 |
肿瘤学 | 2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203篇 |
2022年 | 280篇 |
2021年 | 318篇 |
2020年 | 208篇 |
2019年 | 193篇 |
2018年 | 219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91篇 |
2014年 | 414篇 |
2013年 | 357篇 |
2012年 | 477篇 |
2011年 | 468篇 |
2010年 | 517篇 |
2009年 | 398篇 |
2008年 | 454篇 |
2007年 | 500篇 |
2006年 | 391篇 |
2005年 | 393篇 |
2004年 | 381篇 |
2003年 | 358篇 |
2002年 | 365篇 |
2001年 | 328篇 |
2000年 | 345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212篇 |
1997年 | 187篇 |
1996年 | 175篇 |
1995年 | 168篇 |
1994年 | 130篇 |
1993年 | 123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88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44篇 |
1983年 | 47篇 |
1982年 | 42篇 |
1981年 | 36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5篇 |
1965年 | 6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采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及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诱导多能干细胞(SLE-iPSCs)蛋白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方法:采用iTRAQ定量法对SLE-iPSCs、正常诱导多能干细胞(NC-iPSCs)内蛋白质组信息进行测定,寻找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并分析其分子生物学活性.结果... 相似文献
83.
〔摘 要〕 目的:探讨渗透性缓泻药物早期干预大便管理对卧床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 2016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8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在入院时随机抽
签选入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 43 例。对照组入院后按常规排便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排便管理的同时,入院后即口服
渗透性缓泻药物早期干预排便,比较两组患者排便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院后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首次排便消
耗时间短于对照组,入院后首周内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首次大便的性状
更合理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6.126,P < 0.05)。结论:渗透性缓泻药物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便秘
的发生,早期预防性口服渗透性缓泻药物能更好对排便功能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02~2015-03该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患者经住院治疗11~32 d,随访3~6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恢复良好28例,中残1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0例,死亡2例。在中残的13例中,1例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而转外科手术治疗,病情好转,术后恢复至中残;2例死亡病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2型糖尿病,治疗中死于重症肺部感染。结论依据小脑血肿量、血肿直径及意识状态严格把握内科治疗指征,动态密切监测下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并加强与神经内外科医师合作,病情进展者积极手术治疗,把握抢救时机,可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5.
婴儿感染性蛛网膜下胺增宽—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积水:附18例C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18例婴儿感染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均具有外部性脑积水的黄型CT表现,通过对6例CT复查动态观察确认,这是一种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室外形),随病情演变可在短期内增多,减少或消失,笔者认为这对于颅内感染(特别是脑膜炎)的诊断是一个有意义的CT征象,对本病的发生机制,动态变化,CT表现与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6.
首次应用多重及套式PCR技术同时检测人血清中的HBV和HCV。将抽提的HBVDNA和(或)HCVRNA在含AMV逆转录酶、TaqDNA多聚酶以及HBV和HCV外套引物的PCR缓冲引物的PCR缓冲液中进行逆转录后连续进行PCR扩增,以第一轮扩增产物为模板,在含HBV和HCV内套引物的PCR反应体系中进行第二轮扩增,产物经电泳后,以DNA分子量标志物或已知片段做参考,出现523bp和(或)260bp产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体外静脉转流应用于原位肝移植术,观察血流动力学及激活全血凝固时间变化。方法 杂种猪40头,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采用人工心肺机单泵,在非全身肝素化下,于实验猪原位肝移植术无肝期行门静脉、下腔静脉至上腔静脉的转流,测定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指标。结果 术中血流动力学除在无肝期及开放后早期时间内有明显波动外,余无特殊变化,此外转流期部分肝素化,并不影响转流后凝血功能。体外静脉转流量达1000ml/min,整个过程血流动力学波动小,而静脉转流量小于500ml/min则术中血流动力学不能维持。结论 在原位肝移植过程中,良好的外静脉转流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重要意义,转流后及时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可促进凝血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89.
田锐|郭兴军|王敏|石程剑|陈勇军|朱峰|谢晨成|秦仁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3):324-328
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中男4例,女18例;年龄16~74(平均47.0)岁。患者多以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部分无症状。超声诊断灵敏度为86.3%(19/22),CT诊断灵敏度为93.8%(15/16),MRI诊断灵敏度为100%(12/12)。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及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及脾切除术,4例行胰腺肿瘤局部剜除术。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5例发生胰瘘,1例发生胰腺残端出血,1例发生胃排空延迟,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0个月至6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
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高,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胆汁胰液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并探讨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取胆汁胰液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57例为胰胃吻合,79例为胰肠吻合.手术主要步骤:①胰胃吻合术后,在距胰胃吻合口远端5~ 10 cm处行近端空肠胃后壁端侧吻合.②胰肠吻合术后,胰肠吻合口10 cm左右将胃后壁与空肠行侧侧吻合.随后在距胃肠吻合口40 ~ 50 cm处离断空肠,形成游离肠袢;远端封闭后与胆管行端侧吻合;在距胆肠吻合口40~50 cm处与游离肠袢的远端行侧侧或端侧Y形吻合.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136例消化道重建(含胰胃或胰肠吻合时间)中位时间为71min(62~97 min),手术死亡率为0;术后并发症为13.2%(18例),包括术后出血2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并感染2例,胃瘫3例,腹腔感染3例,胰漏4例(3例A级和1例B级胰漏).结论 胆胰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