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CT血管成像( 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两种检查手段比较来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并分析640层螺旋CTA对大脑动脉环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进行CTA与DSA检查,从瘤体个数、大小、形态、发生部位等方面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结果(1) DSA组共发现58个动脉瘤,其中多发10例,单发30例,16个(27.6%)<3 mm,21个(36.2%)3~5 mm,15个(25.9%)5~10 mm,6个(10.3%)>10 mm。 CTA组共发现55个动脉瘤,漏诊3个动脉瘤均为<3 mm;P>0.0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P值均>0.05,说明两者检查方法间无统计学差异。 r=0.53~0.99;说明随着瘤体体积的增大,相关关系逐渐增强,其中瘤体大小>10 mm两者间相关关系最强( r=0.99)。(2) DSA发现瘤体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5.2%),颈内动脉18个(31.0%),大脑后动脉3个(5.2%),前交通动脉20个(34.5%),后交通动脉14个(24.1%),CTA漏诊前交通动脉2个及颈内动脉1个;P=0.061,两者间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κ=0.770,P=0.00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较强。(3) DSA发现瘤体为囊状32个(55.2%),梭形18个(31.0%),舟状及蜿蜒状各4个(6.9%),CTA漏诊1个囊状及2个梭形瘤体,P=0.072,两者间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κ=0.777,P=0.000,说明两种诊断方法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较强。(4)性别分布(复式条图)显示动脉瘤发生女性多于男性,男12例(30%),女28例(70%),年龄38~72岁,平均(54.28±8.94)岁,表明老年人好发动脉瘤。 P =0.919,两者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与DSA对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疑似病例的动脉瘤筛查并为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35岁 ,2个月前交通伤后头面部着地 ,当时有双鼻道流血性液体 ,短暂昏迷。CT检查 :左额颞硬膜外小血肿 ,脑挫裂伤 ,颅底骨折。经保守治疗 ,1周后脑脊液鼻漏停止 ,住院 2 0d痊愈出院。出院 2 0余天后出现额部隐痛伴左侧鼻道流清亮液体 ,晨起时多 ,初为数滴 ,半个月后达每日 15ml左右。自感流液时有微小声响由鼻根部向上移动 ,摇头时自觉颅内有响动。头痛逐渐加重 ,伴有情绪易激动、记忆力差表现。无发热、咳嗽、打喷嚏。检查左侧嗅觉减退 ,鼻漏液糖定性 ( ) ,MRI示左额叶 6 .5cm× 5cm× 4.5cm葫芦样、底部呈漏斗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鞘内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加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放置腰大池引流管并脑池内注射尿激酶治疗,通过观察病情变化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主要症状及体征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5/26)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24,P〈0.05)。结论早期鞘内注射尿激酶并持续外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良好,且术后脑积水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rogno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receiving mild hypothermia and normothermia interventions and evaluate the brain protective effect of mild hypothermia. Methods 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Glaseow Coma Score≤8) were divided into mild hypothermia group (36 cases) and normothermia group (40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normothermia group were managed with measures for reducing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controlling the hemorrhage and gastric acid, with also administration of neurotrophic treatment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In addition to these conventional interventions, the patients in mild hypothermia group received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administered using a water blanket to reduce the core body temperature and brain temperature to 32-34℃, which was maintained for 3-14 days as needed. Results The patients receiving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rognosis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normothermia group (P<0.05). Conclusion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has brain protective effect and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的预后来证实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GCS≤8分),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常温治疗组(40例).常温治疗组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合并应用冰毯实行亚低温治疗(患者躺在冰毯垫上,通过体表散热使中心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为32~34℃,并根据病情需要维持3~14 d).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优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所致精神病患者78例,对照组为同期就诊的未出现精神障碍的脑外伤患者8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调查对象发生颅内血肿、脑干损伤的比例以及脑损伤范围、GCS评分、EPQ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CS评分及E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越高,发生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越低;而EPQ得分越高,发生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越低。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及脑损伤范围与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无关联性。结论脑外伤后昏迷程度及人格倾向是发生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临床诊疗中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下立体定向颞部锥颅软通道置管并血肿外引流术(微创手术)与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20-35m L)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 110例(20-35m L)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被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内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第二天再出血率(2例3.3%)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15例30%);试验组的血肿消失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试验组(47例78.3%)的肢体肌力偏瘫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28例56.0%),并且头痛(4例6.7%)和精神抑郁(2例3.3%)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28.0%;7例14.0%),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总住院日(12±4)d明显短于对照组(25±7)d(P0.05)。结论在治疗中等量的(20-35m L)基底节脑出血的时候,颅内压监护下的颞部锥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可以减少再出血率,改善患者预后,优于内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HBO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降低颅内压、颅脑保护、促醒、脑神经营养剂等药物治疗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2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HBO综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来证实哑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亚低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取其血清标本检测MBP含量.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100例,分为亚低温组50例和常温组50例,分别于伤后早期及伤后不同时间采血,检测血清中MBP含量,比较其在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MBP含量.结果 10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MBP含量测定结果证实,正常人血清MBP含量与年龄、性别无关.常温组患者伤后血清MB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亚低温组与常温组患者相比血清MBP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BP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中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指标,由此我们推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腩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