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81.
开展MED早期失误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在开展该项手术的早期,22例出现失误及并发症.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准确定位,熟练操作技术是减少失误及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疾患常用的术式,具有脊髓功能改善明显、疗效持久等优点.但术后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发生率高,达45%~80%.AS与术后伤口疼痛和根性牵拉症状不同,严重者经理疗和药物治疗均很难取得满意疗效,症状持续时间可长达10余年,而且其发生与否与患者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无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比较腰椎滑脱椎弓根系统复位后,Prospacer融合和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在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7d、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比较术后7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片上滑脱间隙高度的丢失量和滑脱矫正的丢失量。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经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滑脱矫正复位丢失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28和P=0.012。结论腰椎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影像学上Prospacer融合组在维持滑脱椎间隙高度和防止滑脱矫正丢失方面均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  相似文献   
84.
我们采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生成破骨细胞(OCL),观察不同浓度的伊班磷酸钠对OCL形成的影响,确定其抑制OCL形成的最低有效浓度,并观察此浓度伊班磷酸钠对OCL黏附、迁移、破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正>近年来,随着脊柱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手术治疗已成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亦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然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术后常有各种并发症甚至手术失败的情况发生[1-2]。从多年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出,术后大多数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也有部分患者因为术后效果不佳而需要再次手术。笔者就腰椎间盘突出症二次手术原因及其处理措施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提高对二次手术原因的认识,加强对其预防和处理能力,同时提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颈椎X线、CT、MRI,测量椎管前后径指数,开门角度,评估椎管扩大率,采用JOA评分观察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钛板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4±1.7),末次随访时为(13.6±2.2),改善率为60.5%。传统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5±1.5),末次随访时为(11.6±2.0),改善率为5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颈椎微钛板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开门角度,预防“再关门”出现,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两种前路术式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65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其中A组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0.43±6.50)岁;B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31±7.32)岁;评估2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65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其中A组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0.43±6.50)岁;B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31±7.32)岁;评估2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20个月。共有7例在手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植骨未融合2例(B组)(5.26%),B组植骨不愈合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声音嘶哑1例,其中B组1例(2.63%);吞咽困难2例,其中A组1例(3.70%),B组1例(2.63%);脑脊液漏1例(A组);切口感染1例(B组)。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40%,B组为13.1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7.9±32.4)min、(129±23)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3%和5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7.78±1.1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15.82±3.27)°;B组手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8.36±2.57)°,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12.69±2.96)°;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ACDF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8.
[目的]通过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与短节段固定术式的对比研究,探讨长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61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长节段组(24例)和短节段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内固定失败率等指标。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评定。[结果]长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随访142011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61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长节段组(24例)和短节段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内固定失败率等指标。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评定。[结果]长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随访1432个月,平均20.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分级、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短节段组内固定失败5例,长节段组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长、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长节段固定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较短节段明显增加,但在维持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方面,远期效果优于短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过程中,预防和处理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行前路手术治疗的47例颈椎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骨化厚度 >5 mm,椎管狭窄率 >50%)患者资料,其中15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缺损,男11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55.6岁。术前认真分析CT影像,行针对性的减压准备;术中应用直接切除、间接漂浮等技巧减少硬膜损伤,采用缝线修补、肌肉覆盖等方法处理硬膜缺损;术后给予卧床、引流等措施治疗CSFL。结果 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10例患者伤口愈合,术后未发生CSFL;5例患者确诊出现CSFL,其中4例经加压包扎、引流等治疗4~6 d后脑脊液漏出停止;1例形成脑脊液囊肿,经反复穿刺后3周内囊肿消失。所有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椎管内及颅内感染、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且无一例行二次修补或转流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颈前路手术治疗严重后纵韧带骨化过程中,术前分析CT片并行充分减压准备,术中避免硬膜损伤及有效修补缺损,术后给予卧床、引流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处理CSFL。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0.41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