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摘要】 目的:观察MRI检查中短T1反转回复(short T1 inversion-recovery,STIR)成像技术对于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腰椎退变性病变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9月~2011年6月对在我院就诊的有腰痛症状但无神经根放射痛症状的患者进行腰椎MRI扫描,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89例,女41例,年龄17~81岁,平均48.3±16.0岁。病史均超过1年。MRI扫描序列包括:矢状面TSE-T1WI、TSE-T2WI、STIR序列,横断面TSE-T2WI序列。对STIR图像及TSE-T2WI图像上腰椎退变性病变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L1~S1椎间盘退变情况、椎间盘突出/膨出的节段及程度、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情况、棘间韧带水肿情况和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情况。分别对STIR序列与TSE-T2WI序列发现腰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膨出、椎小关节病变、腰部软组织病变的能力进行比较。结果:130例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中,STIR序列对于腰椎间盘退变、棘间韧带水肿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的检出数分别为482个、118节和25例,TSE-T2WI序列检出311个、42节和8例,两序列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STIR与TSE-T2WI序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和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的检出数均为182个和71个,无差异。两序列均发现5例腰椎滑脱,19例腰椎管狭窄。结论:MRI STIR序列对非神经根源性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棘间韧带水肿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水肿显示能力优于MRI T2WI。  相似文献   
12.
神经鞘瘤是椎管内常见肿瘤之一,其好发部位是髓外硬膜下或硬膜内外[1],脊髓髓内神经鞘瘤临床十分少见,髓内神经鞘瘤继发出血更为罕见。我院骨科2009年3月~2012年2月共收治脊髓髓内神经鞘瘤3例,其中1例继发髓内出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退变性脊柱侧凸中分布的规律性,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椎 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2年7月治疗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是 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骨折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71.7±1.7)岁。无骨折组 102例,男23例,女79例;年龄(63.3±6.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胸背部疼痛程度,采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T值,测量侧凸Cobb角,观察侧凸范围内骨桥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 法筛选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折组发生T11骨折3例,T12骨折12例,L1骨折15例 ,T12及L1两个椎体骨折4例。 无骨折组平均年龄低于骨折组(t=17.20,P<0.001),两组的性别组成并无差异(χ2=0.218,P=0.641),胸背部 疼痛的VAS评分小于骨折组(t=9.30,P< 0.001),侧凸Cobb角与骨折组相比无差异(t=1.84,P=0.08),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低于骨折组(t=5.63,P<0.001),骨桥发生率低于骨折组(χ2=12.333,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 史(OR=1.36;95%CI,1.09~2.11)、骨桥形成(OR=3.31;95%CI,2.10~5.38)、骨质疏松(OR=2.45;95%CI,1.58~4.36) 会增加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机会。结论 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好 发于胸腰段椎体,外伤 史、骨质疏松以及侧凸范围内骨桥形成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腰椎滑脱椎弓根系统复位后,Prospacer融合和单纯植骨椎间融合在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7 d、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变化.方法比较术后7 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片上滑脱间隙高度的丢失量和滑脱矫正的丢失量.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经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和滑脱矫正复位丢失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28和P=0.012.结论腰椎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影像学上Prospacer融合组在维持滑脱椎间隙高度和防止滑脱矫正丢失方面均优于单纯植骨融合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脊髓水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究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采用静力加载技术于Wistar大鼠T13椎体水平造成急性脊髓损伤。生理盐水对照组,伤后立即给予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rHu-EPO治疗组,动物伤后立即给予rHu-EPO 1000unit/kg of bw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伤后立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30mg/kg of bw尾静脉注射。观察治疗前后实验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变化、以及脊髓组织含水量的改变,细胞内游离钙含量([Ca2 ]i)的变化。结果(1)较之对照组,rH-EPO治疗组伤后1h运动功能已明显恢复(P<0.01)Rh-EPO治疗组受伤节段含水量在伤后各阶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h-EPO在伤后12h对细胞内[Ca2 ]i含量的上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2)较之对照组,MP治疗组伤后伤后24h开始出现明显的功能恢复(P<0.05),伤后24h、48h含水量少于对照组(P<0.01),MP在伤后24h对细胞内[Ca2 ]i含量的上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脊髓水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起效时间早,有效促进急性脊髓水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为了解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与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总结了31例20岁以下青少年手术后远期随访结果。随访平均8年,优良率93%。作者认为,外伤是造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较少出现感觉、运动及腱反射异常等神经根损害的表现。治疗上不应过份强调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8年9月我科共收治腰椎结核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3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B组19例采用前路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脊髓神经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以及临床满意率等临床指标。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257min,出血量726ml。B组平均手术时间211min,出血量537mL。两组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术前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术后皆有不同程度恢复。植骨融合率A组为91.3%,B组为89.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满意率A组为95.7%,B组为68.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1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F治疗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78例,其中PLIF31例,TLIF4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按Suk标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对两组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效果良好;与PLIF相比,TLIF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38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1月间采用经小关节突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0.5~67.5岁,平均465岁.病程为5~12个月,平均9个月.突出节段以T9-10和T10-11为主,占45%.T8-9、T11-12、T12L1各4例,分别占11%.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MR检查,22例行脊髓造影,25例行CT或CTM检查.本组38例中有3例突出部分发生钙化,嵌入脊髓.MRI显示本组38例中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OLF)8例,后纵韧带骨化(OPLL)10例.22例行腰椎逆行造影,正位X线片显示蛛网膜下腔受压、完全梗阻者8例,不完全梗阻者6例,其中8例是由于黄韧带肥厚、骨化或后外侧小关节突增生所致;侧位X线片均表现为椎间隙相应水平硬膜囊前后径变窄,硬膜囊或脊髓受压.结果术后随访1.2~3.5年,平均2.8年.采用Otann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优16例,良18例,可2例,差2例.术后无一例出现脊柱不稳、神经症状加重及伤口感染等,优良率为89.47%.1例患者术后出现腰部束带感改善不明显,但双下肢肌力明显恢复(1级恢复为3级);1例术后大小便功能恢复不明显,无其他不适症状,行针灸对症治疗后12d恢复.无术中神经根损伤.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放射性131碘治疗老年人甲亢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放射性^131碘(^131I)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65例已确诊的老年甲亢患者行放射性^131碘治疗,定期随访并观察治疗后1年甲亢治愈率及其合并症的转归。结果 在治疗后1年,65例接受治疗的老年甲亢患者中痊愈53例(81.5%),好转8例(12.3%),出现甲低4例(6.2%)。25例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甲心)的患者中有18例(72%)临床治愈,好转5例(20%)。结论 放射性^131碘治疗老年人甲亢效果显著,可作为老年甲亢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