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的研究,探讨TIA的有效治疗依据。方法 41例处于发作间期的TIA患者与55名做对照的健康成人均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I)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PECT显示放射稀疏和(或)缺损39例,检出率为95.1%。CTPI显示灌注异常26例,检出率为63.4%,提示TIA发作间期仍有半数以上存在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动力异常。而对于CTPI显示脑血流正常者,SPECT仍显示有放射稀疏和(或)缺损,考虑为局部脑细胞功能减低所致,PET检测结果亦显示细胞代谢异常。结论 TIA发作间期患者虽无临床症状及体征,但脑细胞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部分患者仍处于脑血流异常状态。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TIA患者的治疗,防止TIA复发,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2.
颈内动脉狭窄83例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83例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手术采用2类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 83例手术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示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56例临床症状消失,2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术后随访3~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示支架形态良好,血液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非心源性栓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非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确定患者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 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患者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少7d后,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率.并对其进行至少1年的临床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终点事件,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和临床预后.结果 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3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41.59±18.17)%、(38.33±28.92)%及(21.17±15.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3型患者氯吡格雷不敏感发生率分别为29.4%、42.9%和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缺血性卒中发生后1年内,14例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其中快代谢型患者8例,中间代谢型6例.不同基因型患者间发生临床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非心源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CYP2C19基因型尚不能预测氯吡格雷疗效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4.
偏头痛是常见的头痛类型.属于原发性头痛.其表现为发作性头痛,有些在头痛前有眼前闪光或视野缺损、麻木等先兆症状,多数无先兆,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症状,严重干扰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偏头痛诊断和分类标准由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头面痛分类委员会提出(ICHD-Ⅱ),其根据临床症状主要有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withaura,MA)和非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withoutaura,MwoA)。  相似文献   
75.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皮质下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分析73例皮质下脑梗死患者的脑核磁共振(MR)、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危险因素。根据文献公布的MR血管分布模板将患者分为2组,A组:深穿支动脉区梗死;B组:内边缘带区及浅穿支动脉区梗死。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和可能病因。结果 2组患者DSA检查血管异常比例A组为82.4%(42/51),B组为63.6%(1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病变明显多于B组患者(P<0.05),而B组患者颈内动脉病变明显多于A组患者(P<0.05)。A组男性患者明显高于B组(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引起不同部位皮质下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213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以期早期对因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对213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例按年龄分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Ⅰ组在大动脉硬化和小动脉闭塞病因方面低于青年Ⅱ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它原因、心源性栓塞方面青年Ⅰ组高于青年Ⅱ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是青年Ⅱ组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血管炎、夹层动脉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是青年Ⅰ组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年龄段其病因及危险因素仍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35岁以下的病例应尽可能寻找其临床少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7.
孔晶晶  王默力 《北京医学》2006,28(12):742-744
传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概念是指大脑局灶性或区域性缺血产生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在24h内完全消失.TIA的新定义,即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暂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的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且无脑梗死的证据[1].王默力等[2]应用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等检查手段,初步提出TIA间期仍存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间期亦可见脑功能局部减低区.随着功能核磁的发展,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为可以无创地活体分析组织代谢和生化改变的有效手段.应用卒中的研究可以定量地反映脑组织神经细胞内的生化代谢改变,并可作为评价卒中预后的指标之一.国内外关于TIA间期1H-MRS的脑代谢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管病变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7例TIA患者双功能彩色血流影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erebral doppler,TCD)结果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TIA患者内膜增厚发生率60.2%,斑块发生率54.1%,以多发斑块(39.1%)和稳定斑块(45.4%)为主,不稳定斑块仅30.4%。血管狭窄发生率47.8%,以多发狭窄(33.8%)和中重度狭窄(30.9%)为主。闭塞发生少(占13.5%)。〉60岁组内膜增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60岁组,P〈0.05。有血管狭窄组比无血管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低,血尿酸及收缩压均高,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动脉硬化表现极为普遍,且随着年龄有增加趋势,血管狭窄与收缩压、血尿酸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综合CDFI和TCD有利于血管病变初筛,尽早合理调控血压、血尿酸、血脂防治TIA。  相似文献   
79.
聚合酶链反应在结核性脑膜炎病原菌检测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支杆菌,简化了操作过程,用直接水煮裂解法代替DNA提取法,反应体积缩小到25μ1,灵敏度达10CFU以下结核杆菌。56例结核性脑膜炎和44例非TBM脑脊液检测结果表明:PCR敏感性91%-95%,特异性100%,准确性95%-93.4%.仅6小时就可诊断,是目前TBM早期快速确诊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DSA和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对79例急性期(7 d内)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按照患者首次发作至入院当天(时间范围≤7 d)的TIA发作次数分为TIA缓解组(发作次数<3次)和TIA频发组(发作次数≥3次),比较两组间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管病变以颅内病变为主,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为多见(51.2%),颈内动脉颅外段次之(37.2%).TIA频发组与TIA缓解组相比,发作时间短暂(≤10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3,P=0.021).TIA频发组症状相关侧血管≥50%狭窄比例(66.7%)明显高于TIA缓解组(35.3%,x2=7.655,P=0.006).症状相关侧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频发TIA无相关性(x2=0.939,P=0.332).结论 频发TIA发作时间短暂且与症状相关侧血管中重度狭窄(≥50%)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