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实时荧光PCR法分析浙江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浙江省各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240例HBVDNA病毒含量>105拷贝/毫升的浙江籍(杭州、湖州、金华、绍兴、台州、宁波各40例)HBV感染者的基因型.结果 240例HBV感染者中基因B型82例占34.17%,基因C型140例占58.33%,基因B,C混合型15例占6.25%,基因D型3例占1.25%,未捡出基因型A、E、F.结论 浙江地区HBV基因以B、C型为主,B、C混合型次之,D型基因偶见.各地区间基因型分布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低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在不同手术时机行血管内治疗有效性、安全性,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症血管内治疗的89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低NIHSS评分患者(NIHSS评分≤5分)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分为直接手术组42例(入院后即行血管内治疗,术后标准药物治疗)和补救手术组47例(入院时先标准药物治疗,患者症状加重后再行急症血管内补救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依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0例(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19例(mRS>2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94.4%(84/89)的患者实现了血管成功再通,78.7%(70/89)的患者90天功能预后良好,术后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急性脑梗塞中的演变过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急性脑梗塞患病程第1、2、3、7、14天血浆一氧化氮浓度。结果 55名患血浆一氧化氮浓度持续升高可延至病程的第二周末(P<0.01),高峰出现在病程的1-2天。NO水平的高低与梗塞范围的大小、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升高,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NO可作为脑梗塞患病情判断的一个指标,并为临床适时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脊椎及其附属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高度相关,HLA-B27阳性率在AS患者高达90%以上,而正常人群在10%以下[1].因此HLA-B27的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AS的重要辅助手段.目前检测HLA-B27的主要方法有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PCR-ASP基因定型技术和流式细胞术(FCM)[2],前二者均较繁琐,而后者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的特点,但FCM检测仍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对此我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5.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发病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150例ACVD患者和117名正常人ACE基因的缺失/插入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I)水平。结果ACVD患者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脑卒中和高血压家族史阳性患者的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阴性家族史的患者。ACVD患者血浆AngI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DD型患者的血浆AngI水平明显高于II型患者,AngI水平随出血量及梗死范围增大而升高,死亡患者AngII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有脑卒中和高血压家族史的DD型ACE基因携带者具有卒中易感性,在这些人群中进行ACE基因调查有助于脑血管病的防治。血浆AngII水平还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一项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6.
脂蛋白(a)[Lp(a)]具有特殊结构,是一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1]。糖尿病患者不仅有糖代谢紊乱,同时有脂代谢紊乱,故常合并动脉粥样硬化[2]。本实验旨在测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清LP(a)浓度,并分析其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在糖尿病专科门诊选择符合WHO(1980年)建议诊断标准的NIDDM患者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32~69岁;病程0.5~25.0年。单纯性NIDDM48例,伴有机网膜病变、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等慢性并发症者…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恢复灌注-球囊扩张-机械取栓-支架成形(RE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不同开通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2b级)率、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等。结果共纳入88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其中采用RETS技术治疗者48例,采用顺向开通40例。与顺向开通组[(98.88±26.09)min]相比,采用RETS技术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更短[(72.06±17.29)min,t=-5.56,P<0.001],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更高[35/48(73.0%)比21/40(52.5%),χ2=3.9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患者临床预后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TS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远端一次取栓再通率,用以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8.
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冰冻切片行HSP70免疫组化染色,并用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动物无HSP70免疫反应;局灶性脑梗死组12h即有:HSP70的表达,48h时HSP70表达至高峰,阳性反应局限于半暗带。TUNEL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动物无凋亡细胞;局灶性脑梗死组6h时在半暗区凋亡细胞出现,3d达高峰。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可诱导HSP70的表达、神经细胞凋亡,两者的分布一致,但HSP70的表达高峰明显早于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皮层血流量和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坏死区和半暗带皮层血流量,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c-fos阳性反应的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后坏死区皮层血流量呈波浪样改变,3h降至最低,为正常血流量的(9.36±1.72)%,6h后回升,12h达高峰,为正常的(31.18±1.44)%,24~48h血流量再度下降,与3h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半暗带皮层血流量6h降至最低,为正常皮层血流量的(30.88±7.11)%,9~48h呈上升趋势,至48h血流恢复至正常的(91.90±4.56)%,较其它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fos在脑梗死发生30min时半暗带区即有大量蛋白表达,并随时间的延长表达量相应增加,直至6h达表达高峰;在梗死后3h整个同侧皮层出现c-fos的弥漫性表达,6h发现梗死对侧大脑皮层亦有表达。观察9h后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逐渐减少,且只限于梗死的半暗带区。在坏死区均未见c-fos表达。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皮层血流量和c-fos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0.
2型糖尿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p、CD6 3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64例 2型糖尿病患者 (有微血管病变者 3 1例 ,无微血管病病变者 3 3例 )及 3 0例健康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 p、CD6 3,并对部分患者作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结果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 p、CD6 3的表达在 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伴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部分患者在血糖控制后并坚持服用阿斯匹林 6个月 ,所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 2型糖尿病病人中 ,CD6 2 p、CD6 3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年龄及病程有关。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p、CD6 3测定对判断 2型糖尿病病人血小板活化和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其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年龄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