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1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47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202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383篇
内科学   298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50篇
外科学   149篇
综合类   699篇
预防医学   306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325篇
  7篇
中国医学   205篇
肿瘤学   10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应用多重PCR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检测Duchenne/Becker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携带者并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首先采用多重PCR对临床诊断为DMD/BMD的患者检测DMD基因的26个外显子,未查到缺失突变者和可能的携带者采用MLPA检测全部79个外显子是否有缺失或重复突变.对产前诊断病例,用PCR法检测缺失突变,用MLPA法检测重复突变.结果 多重PCR对22例患者的DMD基因的26个外显子检测.13例有缺失突变.未查到常见缺失突变的9例患者经MLPA检测DMD基因的全部79个外显子,3例为重复突变、1例为单个第18外显子缺失、其他5例未查到缺失和重复突变.16例携带者中,3例有家族史,其中2例检出突变;13例为检测到突变的散发病例患儿的母亲,有8例检测到突变.产前诊断9个胎儿(其中双胎1例),2例胎儿有突变,引产后核实无误;7例胎儿未检测到突变,现均已分娩.结论 多重PCR可检出92.86%的缺失突变并可用于缺失突变的产前诊断,因其简便、可靠、价廉可作为临床上DMD/BMD基因诊断的初选.MLPA可用于多重PCR未检测到缺失突变的患者及携带者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移因子4(GLUT4)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评价其与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54只85日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① 对照组(20只);② PCOS组(17只);③ 二甲双胍治疗组(17只)。其中后两组先参照Poretsky等的方法复制PCO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分别喂服安慰剂或二甲双胍, 14 d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并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TM Plus两步法检测对照组、PCOS组及治疗组大鼠子宫内膜GLUT4蛋白的表达。结果: PCOS组大鼠子宫内膜腺上皮中GLUT4和INS-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IN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治疗组GLUT4表达显著高于PCOS组(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INS表达较PCOS组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内膜间质中无GLUT4的表达,INS和INS-R表达情况与腺上皮相似。结论: PCOS大鼠子宫内膜GLUT4表达减少和子宫内膜的IR有关。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将体外转染了人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小鼠骨髓细胞,移植给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观察该基因对小鼠造血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经5-Fu预处理的供体小鼠骨髓有核细胞,体外转染由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人多药耐药基因MDR1,然后移植给经85Gy致死剂量照射的同系受体小鼠,以紫杉醇(Taxol)、长春新碱(VCR)、柔红霉素(DNR)筛选,观察小鼠血象、生存期和生存率变化,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流式细胞仪(FCM)分析人多药耐药基因在小鼠中的整合与表达。结果:致死剂量辐照后,移植组小鼠造血功能逐渐恢复,未移植组15d内全部死亡。腹腔注射紫杉醇或静脉注射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后,实验组生存率和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MDR1基因能保护骨髓细胞,并且具有体内选择和富集作用,PCR分析提示,实验组外周血、骨髓、肝、脾组织中均检测到原病毒整合,RT-PCR与FCM检测到MDR1基因表达。结论:人MDR1基因修饰的小鼠骨髓细胞,能有效重建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造血功能,一定程度上保护骨髓免受化疗药物所致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4.
何朝荣  张群林  王玮  王崇全  王卫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508-3509,F00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向内皮样细胞定向分化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兔骨髓,肝素抗凝,经淋巴细胞分层液(相对密度为1.077)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然后在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细胞的体外生长特点及其生化特性。结果:MSC每扩增一代,细胞数量增加5~8倍,7.65&;#215;10^3个原代MSCs体外扩增3代即获得1.26&;#215;108个细胞。特定条件下贴壁细胞延展呈梭形,形成细胞簇、索状结构及“铺路石”样结构,扩增细胞免疫组化证实表达CD31和VIII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VIII related antigen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具有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功能。结论:.MSC扩增能力强,在体外能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25.
王玮  孙秉中  谢红  药立波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3):1473-1476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和P27基因克隆联合作用对K562细胞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等的调控作用。方法:RT-PCR扩增P27基因,胶纯化回收后连接到T载体测序,序列正确后构建P27-pcDNA3.1载体,将P27-pcDNA3.1与空载体分别以脂质体转染入P27基因缺失的K562细胞,经筛选得到G418抗性的K562细胞株,Westernblot证实转染后有P27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指数和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表达外源性P27蛋白的P27-pcDNA3.1-K562细胞株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对照K562细胞株,流式细胞仪显示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P27-pcDNA3.1-K562细胞与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上升,MTT法显示细胞存活率较P27-K562细胞组及伊马替尼-K562细胞组均明显下降(P<0.01vsP27-K562细胞组,P<0.05vs伊马替尼-K562细胞组)。结论:表达外源P27蛋白联合应用伊马替尼对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促凋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发生在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性疾病,多伴有继发性神经病变,主要发生于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尤以下肢多见。病变常累及血管全层,导致管腔狭窄、闭塞,又称伯格氏病。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年龄在25-45岁间,病程缓慢,多有重度嗜烟历史。  相似文献   
12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脱疽”范畴,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末端的中、小动脉和静脉的周围血管疾病。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青壮年,病因尚不了解,多认为是综合因素造成。由于病因尚不清楚,对此病亦无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大多以截肢来缓解病痛,难以根治。笔者认为脱疽既属疮家范畴,“疮家阴证”故脱疽病因以“阴毒”为主,即正虚寒凝、阴毒瘀阻。“治病必求其本”故以清髓之阴毒为立方主旨,清髓祛毒、温肾活血、  相似文献   
128.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几年来对外科实训室的建设和学生动手能力增强效果。实践证明,外科模拟实训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临床技能的教学和训练。  相似文献   
129.
王博  任晓文  徐为人  王玮  汤立达 《中草药》2009,40(4):558-562
目的 研究不同的羟丙基取代模式对环糊精包合苯基丙烯酸类结构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β-环糊精和6位4取代的羟丙基-β-环糊精结构为受体,以各种不同羟基或甲氧基取代的苯基丙烯酸类结构为配体,在OPLAS2005分子力场下经过优化后,以对接方法研究包合作用.结果 β-环糊精结构中羟丙基分别在R1R2R3R4、R1R2R3R5、R1R3R4R5位取代时,有利于包合物的形成;羟丙基在R1R2R4R6位取代时,不利于包合物的形成.苯基丙烯酸结构中苯环上取代基数目越多、取代基分子越大,越不利于包合物的形成.结论 羟丙基-β-环糊精羟丙基的取代位置和苯基丙烯酸母核结构上羟基取代位置的不同可以明显影响包合的形成和包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0.
马钱子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考察马钱子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质。方法考察不同给药途径对马钱子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HPLC测定静脉注射、灌胃和腹腔注射10 mg·kg-1马钱子碱溶液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3P97程序进行拟合。结果马钱子碱溶液灌胃和腹腔注射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3.3%和74.9%。与静脉注射相比,灌胃和腹腔注射后的药动学特性发生显著改变。静脉注射和灌胃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但腹腔注射符合一室模型。结论给药途径是影响马钱子碱体内药动学性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