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有脑内结构性病灶的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3例有结构性异常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定位,术中在皮质脑电图监测下手术.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处理病灶和(或)致痫灶.结果63例患者中,单纯病灶切除27例,病灶切除加致痫皮层切除26例,病灶切除加皮层电灼5例,单纯致痫皮层切除3例,单纯致痫皮层电灼2例.其中41例(65%)术后癫痫完全消失,18例(28.6%)发作显著减少,4例(6.4%)发作减少.结论对伴有结构性病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应用皮层脑电图监测手术,切除结构性病灶和处理致痫灶,可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转化神经元移植前后大鼠颞叶癫痫海马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变化及海马形态学改变.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n=15):海马内注射海人酸(KA)后,依据大鼠左侧海马CA3区坐标,立体定向将ADSCs转化神经元注入海马;移植对照组(n=15):海马内注射KA后,靶点内移植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对照组(n=10):海马内注射生理盐水后,不进行任何移植.比较手术前后大鼠海马GABA能神经元的变化以及海马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ADSCs转化神经元移植后,GABA能神经元较移植前显著增加(P<0.01).移植对照组海马区神经元水肿数量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增多,细胞内胞质贫乏,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核边界不规整;而移植组神经元水肿减轻,其余结构变化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不大;且术后8周较2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差异更小.结论 ADSCs转化神经元移植对颞叶癫痫大鼠的神经元修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3.
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附47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方法,以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程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综合运用影像学、脑电图、PET.CT、脑功能皮层定位检查和偶极子定位与磁共振融合等方法,对4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癫痫灶定位和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手术前后心理状况评估。结果随访评估疗效满意32例(68.1%),显著改善7例(14.9%),良好5例(10.6%),较差2例(4.3%),无改善1例(2.1%)。除1例巨大AVM术后有偏瘫,1例有计算障碍以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应用影像学、电生理、核素检查和计算机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对大多数癫痫病灶的起源进行精确定位诊断,使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4.
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方法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脑电生理、MRI、PETCT等方法对致痫灶综合定位,多种术式处理致痫灶和/或相应传导通路,并评价其疗效。结果75例病人通过多种方法定位,单纯病灶切除23例,前颞叶切除5例,颞叶切除+海马切除12例,选择性海马切除8例,病灶(或脑叶)切除+胼胝体切开5例,病灶切除+软膜横行纤维热凝8例,单纯软膜横行纤维热凝3例,单纯胼胝体切开10例,迷走神经刺激术1例等。术后发作完全消失或1~2次/年30例(40%),发作减少75%22例(29.33%),发作减少50%14例(18.66%),发作减少25%~50%6例(8%),发作减少<25%3例(4%)。结论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对致痫灶精确定位,应用手术方法处理致痫灶或/和相应传导通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淋巴瘤(IVL)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首发并经脑组织活检诊断的血管内淋巴瘤病,并复习和比较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患者,38岁,女性,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近事记忆力差、认知功能下降、癫痫发作等。头颅MR显示颅内多发的皮层或皮层下异常信号,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增强后呈不规则斑片状、环形强化。脑组织活检病理显示毛细血管内异型细胞,LCA、CD20、CD79α表达阳性,个别细胞呈Ki67阳性,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IVL。术后患者一般情况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淋巴瘤病进展凶险,预后很差,提高认识,早期诊断和针对性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6.
目的通过埋藏皮层电极监测脑电,结合皮层电刺激、影像融合技术探讨皮层切除治疗伴原发性脑穿通畸形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例伴有原发性脑穿通畸形难治性癫痫患者埋藏皮层电极,行皮层脑电监测及皮层电刺激定位致痫灶、病灶周围功能区。神经导航系统融合头颅CT、MRI影像,三维可视化致痫灶与脑穿通畸形囊解剖关系,第二次手术行致痫性皮层切除术。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埋藏皮层电极,皮层脑电图监测捕获惯常发作,皮层电极准确定位致痫灶、功能区,将多层次数据成功融合。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致痫性皮层切除术,1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至今,未出现痫性发作(Engle评级I级),另1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至今,痫性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显著减少(Engle评级Ⅱ级),2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多手段联合运用精确定位异常放电皮层后行皮层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脑穿通畸形合并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对额叶癫痫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总结额叶癫痫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对我科40例额叶癫痫患者,采用颅内电极监测定位致痫灶和功能区,二次手术进行致痫灶处理。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到6年随访,对手术疗效进行改良ENGEL分级。结果本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50岁,平均24.1岁;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颅内电极植入,其中单侧28例,双侧12例。所有患者均通过颅内电极监测到致痫灶,其中16例致痫灶涉及功能区。对40例患者均行额叶致痫灶切除,并对5例行部分颞叶处理,9例行胼胝体切开,16例致痫灶涉及功能区者行皮层电热灼。电极植入术后,1例患者发生硬膜下血肿,约50ml,进行血肿清除后成功监测并进行致痫灶手术处理,1例致痫灶处理术后发生头皮延迟愈合,经清创术后1月愈合。对术后患者疗效行1年到6年时间随访,按照改良ENGEL分级显示I级23例,占57.5%;Ⅱ级7例,占17.5%;Ⅲ级8例,占20%;Ⅳ级2例,占5%;Ⅰ级和Ⅱ级患者占总体75%,说明手术疗效良好者占比例高。结论颅内电极对额叶癫痫致痫灶和功能区准确定位是额叶癫痫手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马来酸桂哌齐特是以腺苷增效作用为药理特征的新型的神经保护剂。国内外新近研究表明,腺苷是人体重要的内源性神经保护物质,在颅脑损伤早期发挥重要的内源性保护作用。本  相似文献   
59.
目的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方法采用体外插管法建立大鼠闭胸式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并在深低温停循环时,用冷脑保护液间断给予脑组织灌流。结果用大鼠建立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呼吸的自主恢复率为80%,心跳恢复率为100%。结论大鼠深低温停循环复苏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脑组织低温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和临床应用低温进行脑保护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0.
我们于1997年10~12月观察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帕金森病(PD)治疗药物丙炔苯丙胺(L-de-prenyl)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 )诱导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heochromocytoma,PC)的PCI2细胞株细胞凋亡的影响,以探讨其在PD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