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0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和Orbit,对9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96例全部成功栓塞,100%栓塞67例(其中6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11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95%栓塞12例(1例应用球囊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鞍区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蝶鞍区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 :鞍膈高度(5 .5± 0 .6)mm ,鞍膈孔前后径 (6.2± 1.3 )mm ,鞍膈孔左右径 (6.5± 1.5 )mm ,鞍膈孔前缘到鞍结节 (3 .4± 1.3 )mm ,鞍膈孔前缘到垂体柄 (2 .5± 1.1)mm ;视神经出视神经颅口宽 (5 .0± 0 .4)mm ,两侧内缘间距 (13 .7±2 .3 )mm ,视交叉前缘距视神经间沟中点 (6.8± 1.3 )mm ,视交叉宽 (11.5± 1.4)mm。结论 :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应熟悉蝶鞍底及窦内的解剖标志 ,并充分利用鞍膈等解剖结构有序地做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4.
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 ,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的手术操作 ,观察显露范围及操作范围 ,入路中各解剖结构对手术区显露及操作的影响。结果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分别为 (61.5± 1.7)mm、(92 .1± 3 .6)mm、(3 3 .5± 3 .1)mm、(73 .6±1.1)mm、(95 .6± 1.7)mm、(5 2 .3± 2 .2 )mm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分别连线与中线的夹角分别为 (3 6.6± 1.2 )°、(8.5± 2 .3 )°、(82 .6± 3 .0 )°、(4 5 .1± 3 .0 )°、(3 0 .5± 3 .4)°、(83 .5± 4.0 )°。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均能通过多种神经血管间隙达到靶区 ,显露良好 ,照明充分 ,操作空间充分。结论 :采用内窥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能满意的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神经内窥镜在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志潮  柳江  王建生  卞立松 《北京医学》2010,32(5):382-382,386
面肌痉挛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用于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于2004年8月至2006年5月应用MVD治疗面肌痉挛8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用于鞍区各解剖结构,特别是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其供血动脉特点的观察,总结手术可利用的间隙、应保护的结构;在9例新鲜尸头上模拟进行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14.5±1.3mm(8.1~18.5mm),发向垂体柄、视神经或视交叉的穿支动脉的支数分别为:大脑前或前交通动脉3.0支(2~6支),颈内动脉2.1支(1~5支),后交通动脉3.2支(3~6支),基底动脉1.4支(1~3支)。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1.4±2.7mm(6.1~17.6mm),第1间隙面积为44.8±3.4mm2(7.0~100.8mm2),手术可通过第1间隙或(和)第2间隙进行。结论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向鞍上发展的垂体瘤有充足的操作空间,具有视神经、视交叉减压充分,利于保护其供血动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建立简便、可靠、临床操作性强的TBI患者预后模型,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及手术方式作为观察指标,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出院时进行预后分组,采用GCS分级标准,Ⅰ~Ⅱ级患者视为预后不良,Ⅲ~Ⅴ级患者视为预后良好。结果 236例重型TBI患者预后不良129例(54.66%),其中死亡81例(34.32%);预后良好107例(45.34%)。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依次为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最优预后模型方程为In(P/1-P)=1.232×脑疝+1.176×环池形态+1.154×年龄-1.064×GCS+0.012。结论建立了重型TBI患者预后模型。脑疝、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对重型TBI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存在脑疝及环池严重受压者预后不良几率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大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垂体腺瘤手术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可获得与传统开颅手术相当的显微镜下暴露,垂体瘤切除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术后住院较常规开颅平均缩短约3~4d。结论在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是一个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