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209篇
内科学   99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422篇
预防医学   17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65篇
  4篇
中国医学   245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51.
分次复位改良小夹板固定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遗肘内翻畸形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国内外学者就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了众多探讨,仍难以将其降到最低限度。我院自2004年6月 ̄2006年2月使用分次复位改良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3例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3岁,平均6岁;左侧13例,右侧10例;均为严重移位伸直尺偏型,无开放性损伤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3d后并发中度肿胀、大量张力性水泡形成者5例。治疗时间均为伤后1 ̄3d。2治疗方法23例均采用分次复位改良小夹板外固定。首次复位:患…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制备伊潘立酮-β-环糊精包合物,对其进行相应的验证,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对其制备工艺进行考察,以确定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包合物;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为处方筛选出最佳工艺的依据;以包合温度(A)、包合时间(B)、伊潘立酮和β-CD投药比(包合比)(C)为考察因素;用溶出试验来对包合物进行相应的验证。结果:伊潘立酮的最佳工艺为伊潘立酮:β-CD(摩尔比)=1∶6,包合温度55 ℃,包合时间40 min。伊潘立酮包合物的形成导致伊潘立酮在水中的累计释放率有了明显增加。结论:证明了伊潘立酮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是可行的,通过改变加工工艺能够改变包合物的产量,包合物能够提高伊潘立酮的溶解性,为伊潘立酮开发出新的剂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金香丹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模型心肌组织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金香丹对M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金香丹高、低剂量组及地奥心血康组,每组10只。造模前7 d开始,金香丹组给予金香丹片高、低剂量(0.72,0.18 g·kg-1)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地奥心血康组给予地奥心血康(1.29 g·kg-1)灌胃。末次灌胃12 h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电图检测ST段升高评价模型;比色法检测心脏组织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NLRP3,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IL-1β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电图ST段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CK和LDH活性显著增加(P<0.01),心肌组织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1),NLRP3,IL-1β,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金香丹高、低剂量组及地奥心血康组心电图ST明显降低(P<0.05,P<0.01),心肌组织CK和LDH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心肌细胞凋亡明显改善(P<0.05,P<0.01),降低NLRP3,IL-1β,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5,P<0.01);与地奥心血康组比较,金香丹低剂量组心电图ST段明显升高(P<0.05),金香丹高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金香丹高、低剂量组和地奥心血康组心肌组织绿色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P<0.01),金香丹高剂量NLRP3,IL-1β,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金香丹可以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机制为抑制炎症小体NLRP3,降低IL-1β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剖宫产超声引导腰硬联合穿刺对预防神经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两组各400例行剖宫产的孕妇,全部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实验组:用超声对L3~4硬膜外间隙进行定位,在超声直视下观察进针方向,以低阻力注射器确认硬膜外间隙,将腰麻针置入、注药,退出内针,置入硬膜外导管,观察其置入的过程与注药后的变化.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体表标志进针及阻力消失法确定硬膜外间隙位置.均行术后硬膜外镇痛两天;观察住院期间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出院后有异常者继续随访.结果:400例孕妇的实验组中出现轻度神经并发症21例,无处理,拔除镇痛泵后自行恢复,无中、重度神经并发症;400例孕妇对照组中出现轻度神经并发症54例,与实验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度神经并发症3例,经脱水、营养神经、康复治疗后基本恢复,但与实验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重度神经并发症.结论:剖宫产超声引导腰硬联合穿刺可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对预防神发经并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合并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在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死亡风险也更高,对于这类患者的部分用药仍存在较大争议,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难点之一。本文就近期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老年患者临床特点与管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设计开发一套用于医学工程科元器件管理的数据库系统,以优化繁琐的元器件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方法:使用Visual Basic2010开发用户界面程序,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构建软件系统。结果:该系统的使用提高了科室元器件管理工作的效率,达到了软件设计的总体目标。结论:该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医学工程科的元器件信息,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2年7月-2012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4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率14.9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38例占55.07%,其余依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口腔、穿刺部位、血液,分别占14.49%、11.59%、8.70%、8.70%、1.45%;共检出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73.68%,革兰阳性菌13株占22.81%,真菌2株占3.51%;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大面积梗死、住院天数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率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多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合理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摘要】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评价三种C2~C3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1位3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16排螺旋CT对枕骨底(C0)~C3节段进行层厚0.5mm的薄层扫描,利用Mimics 10.01、Hypermesh V 10.0及ABAQUS 6.11软件,建立正常颈椎C0~C3节段三维六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FE/Intact)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在已验证的C0~C3节段模型上通过弱化网格单元强度的方法模拟建立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模型(FE/Fracture)并进行验证;在FE/Fracture上分别建立三种C2~C3前路内固定模型:前路C2/3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长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FE/cage+ACFLP);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C2/3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短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FE/AOSF+cage+ACFSP);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C2/3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长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FE/AOSF+cage+ACFLP),对FE/Intact、FE/Fracture和三种内固定模型进行边界约束后分别施加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四种生理载荷,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三维活动的角位移(ROM)及骨折端节点位移变化。结果:建立的FE/Intact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经验证有效。在相同条件下FE/Fracture模型三维活动度较FE/Intact模型明显增大,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增加至FE/Fracture模型的244.7%、203.3%、188.9%、200%;FE/AOSF+cage+ACFLP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FE/Intact的60.5%、70%、66.7%、62.5%;FE/AOSF+cage+ACFSP在各方向的ROM分别为FE/Intact的118.4%、123.3%、148.1%、175%;FE/cage+ACFLP在各方向上的ROM分别为FE/Intact的123.7%、143.3%、122.2%、137.5%。FE/AOSF+cage+ACFLP稳定性最强,骨折端位移最小;FE/AOSF+cage+ACFSP稳定性较差,其在侧屈和旋转方向上ROM及骨折端位移最大;FE/cage+ACFLP在前屈及后伸方向上提供的稳定性最差,骨折端的位移最大。结论:FE/AOSF+cage+ACFLP固定可为枢椎椎体横行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提供较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达到固定融合C2~C3节段和骨折断端以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小切口对口引流换药技术对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患足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伤口护理中心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多个小切口相互贯通至正常组织,蚕食样逐渐清除坏死组织,清创后用脂质水胶体敷料进行对口引流,若炎症蔓延则继续扩创,患足红肿消退开始考虑逐步撤除对口引流条,最后撤出足底与足背贯穿的对口,采用湿性及密闭敷料覆盖。对照组采取大切口彻底清创,后期多次使用无菌剪或手术刀片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患足并沾干,使用银离子敷料等功能敷料覆盖。统计2组患者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对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包括生理领域(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状况)和心理领域(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3.76±1.94)分、(39.09±10.55) d和(94.21±6.77)分,与对照组[(5.31±2.48)分、(47.11±7.13) d和(82.09±7.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3.45,6.69,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79.99±14.12)、(71.33±10.21)、(77.47±12.78)、(81.15±12.77)分,与对照组[(72.54±12.01)、(63.03±11.67)、(67.19±11.12)、(73.08±10.5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2.93、3.32、2.67,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心理领域各指标(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83.64±10.88)、(92.55±11.32)、(92.67±25.55)和(86.34±9.77)分,与对照组[(76.11±15.02)、(70.31±16.23)、(73.34±21.21)、(78.98±11.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6.16、3.19、2.74,P值均小于0.05)。 结论小切口对口引流换药技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可靠,相比常规方法优势明显。而且保全患足外形及功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健康状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