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0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9篇 |
基础医学 | 32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6篇 |
内科学 | 85篇 |
皮肤病学 | 39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51篇 |
外科学 | 64篇 |
综合类 | 181篇 |
预防医学 | 133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6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51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HE、甲苯胺兰染色对34例鼻息肉和30例正常中鼻甲粘膜进行研究;结果: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织(P<0.01);鼻息肉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织(P<0.01),肥大细胞数量在吸入性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鼻息肉中T淋巴细胞阳性细胞(CD43)和B淋巴细胞阳性细胞(CD20)、浆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织(P<0.01),鼻息肉中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鼻息肉中存在活跃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共同参与鼻息肉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猪胰弹性蛋白酶(PPE)诱导小鼠肺气肿模型的离体肺气体容积(ELGV)和肺组织的密度变化规律,探讨ELGV和肺密度与肺气肿的相关性。方法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PPE 3d组和PPE 7d组,气管内滴注PPE,建立肺气肿模型。以密度测量仪测量ELGV和肺组织密度,同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PE 3d组和PPE 7d组肺湿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PPE 3d组和PPE 7d组的ELGV分别为(0.217±0.011)、(0.271±0.016)和(0.420±0.034)cm~3,PPE 3d和PPE 7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PPE 7d组又显著高于PPE 3d组(P<0.01)。对照组、PPE 3d组和PPE 7d组的肺组织密度分别为(0.606±0.016)、(0.541±0.033)和(0.368±0.032)g/cm~3,PPE 3d和PPE 7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PPE 7d组又显著低于PPE 3d组(P<0.01)。结论ELGV和肺组织密度与肺气肿的形态学改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监测和评价肺气肿形态学改变的可行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34 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和鼻黏膜中的表达及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局部生成的可能性。方法取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非发作期患者各12例,两组患者分别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做CD34 细胞记数;分别取鼻黏膜,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D34 细胞,在尽可能排除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细胞CD34 阳性表达后,计数CD34 细胞。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发作期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非发作期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表达(P<0.05),鼻黏膜中CD34 细胞主要表达于黏膜下层EOS聚集区,非发作期患者鼻黏膜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发作期的鼻黏膜(P<0.01),并与活化的EOS数呈负相关。结论变应性鼻炎外周血、鼻黏膜中CD34 细胞的表达,提示了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EOS的局部生成。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9岁,因头面部,双手皮肤黑色斑丘疹,全身皮肤进行性色素加深半年于2003年9月22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出现头顶,双颞部阵发性胀痛,1周后头顶皮肤出现散在绿豆至豌豆大小黑色斑,丘疹,皮疹渐散布全身,同时出现全身皮肤进行色素加深。2个月后出现双手掌,指关节持续性酸痛,伴全身乏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灼结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3年7月至2017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治疗尖锐湿疣的患者14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74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电灼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采用电灼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外洗共同治疗。结果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为10.8%,低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复发组CD3+细胞、CD4+细胞水平、CD4+/CD8+细胞比值较未复发组低,而CD8+细胞水平较未复发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CD3+水平、CD4+水平、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且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灼结合中药内服外洗能减少尖锐湿疣的复发率。在临床治疗中,监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尖锐湿疣患者治疗后的复发预估及相应增强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患者女 ,68岁,因左侧肩颈胸部黄色、淡黄色斑块,瘙痒 1月余于 1998年 5月 8日初诊。 1个月前,左侧肩颈部出现数个淡黄色丘疹、结节,皮疹初起时无明显瘙痒,后渐增大,部分融合成斑块,皮疹波及左侧锁骨及胸前区。颈背部略有瘙痒。 15年前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切片确诊为胃癌。 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脾检查均正常。颈部左侧、锁骨上扪及多个花生至核桃大小淋巴结,质中等,部分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差,按压有疼痛。皮肤科情况:左侧肩、颈、胸部、项背部见较多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淡黄色至黄红色半球状丘疹、结节,部分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