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4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EWS-FLI1介导的白喉毒素A链基因(diphtheria toxin A chain gene,DTA)在尤文肉瘤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特异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将含有EWS-FLI1特异结合序列ACCGGAAGT和白喉毒素A链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S2-DTA导入尤文肉瘤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通过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DTA的表达情况.结果DTA在肿瘤组织中有高表达,肝组织中有弱表达,心肌组织中表达结果为阴性.结论EWS-FLI1介导的DTA可在尤文肉瘤裸鼠移植瘤内特异表达.  相似文献   
12.
超声萤火虫技术检测乳腺肿物微小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萤火虫技术在检测乳腺肿物微小钙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已接受手术或穿刺活检的乳腺肿物患者46例,常规超声共发现69个肿物,选取经X线钼靶摄影和病理结果均证实存在微小钙化的56个肿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56个肿物经常规超声及萤火虫成像技术检测到肿物内微小钙化情况,包括两种技术发现微小钙化的病灶例数,微小钙化的形态及排列特征,比较常规超声与萤火虫技术显示微小钙化的差异。结果 56个肿物中,病理证实恶性肿物42个,良性肿物14个,萤火虫技术检测到微小钙化肿物48个,常规超声检测到微小钙化肿物33个,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4,P<0.01),42个恶性肿物中,萤火虫技术检测到微小钙化肿物39个,高于常规超声的2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P<0.01)。萤火虫技术检测到良性肿物内微小钙化9个,常规超声检出5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检出的钙化灶大小形态不一,呈点状(n=12)、短棒状(n=6)及多种形态组合型钙化(n=15),而萤火虫技术显示微小钙化均呈现颗粒状或细小的针尖样强光点。常规超声显示的微小钙化的分布特征为局域性(5例,其中恶性3例)、弥漫性散在分布(3例,其中恶性2例)、节段性(6例,其中恶性5例)及簇状分布(19例,其中恶性18例)。萤火虫技术显示的微小钙化分布则为局域性、弥漫性散在分布及簇状分布。萤火虫技术显示的良、恶性乳腺肿物内微小钙化的分布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1,P<0.01)。结论 超声萤火虫技术可用于检出乳腺肿物微小钙化,在乳腺良恶性肿物鉴别、乳腺癌早期诊断及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活检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胶质瘤干细胞内在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方法 观察原代胶质瘤细胞在单纯改良Eagle/F12培养液(DMEM/F12)中胶质瘤干细胞球的形成,并检测其CD13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MAP2)、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的表达。通过二代球体形成、细胞增殖测定、分化实验分析其自我更新、增殖、多能分化能力。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所分离细胞球细胞与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成瘤能力的差异。结果 在单纯DMEM/F12培养液中形成的胶质瘤细胞球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CD133,不表达分化标志GFAP、MAP2,少数细胞表达MBP。分离出的胶质瘤细胞球细胞可在单纯DMEM/F12培养基中增殖,并能形成CD133阳性的二代细胞球,可分化为GFAP、MAP2、MBP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裸鼠成瘤实验显示其成瘤能力显著高于原代胶质瘤细胞。结论 胶质瘤干细胞能在无血清、无外源性细胞因子培养基中形成肿瘤干细胞球,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不依赖于外源性生长因子,它可能拥有自我更新的自身活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和图像细胞分析仪检测胃癌细胞核中DNA含量和倍体已成为病理诊断中的重要手段,DNA含量和倍体分析可用于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诊断,与胃癌的临床病理有密切的联系,可用于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嗜肝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病毒衣壳(HBVE)上镶嵌的外衣壳蛋白PreS1,利用此生物特性有可能将HBVE改造成肝癌靶向性基因转移载体.本研究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衣壳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对肝癌是否有靶向性.方法:采用PEG 8000病毒浓缩法、β-丙内脂法从Hep G 2.2.15细胞上清液中制备乙型肝炎病毒衣壳(HBVE),用它包裹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IRS2-EGFP)后得到基因转移载体复合物HBVE-GFP,用HBVE-GFP分别转染Hep G2、A549、HeLa、FB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发光率.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各组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Hep G2组较之其他3组具有更高的荧光强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Hep G2组的转染效率为(71.35±0.03)%,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且其荧光强度是其他3组的3~4倍(P<0.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衣壳作为载体对肝癌具有较好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2例伴中、大量恶性胸水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尽量放干胸水后,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物顺铂(DDP) 40mg/m2、香菇多糖2mg、地塞米松10mg,从胸腔内化疗后的第3天口服吉非替尼250mg/d,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每3个月对病灶进行1次CT检查.结果:第3个月CT复查结果显示:全组胸水控制有效率为72.7%(18/22),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为36.4%(8/22),疾病控制率86.4%(19/22),临床受益反应为90.9%(20/22).中位随访8.5(2-22)个月,目前仍存活18例,其中10例仍处于疾病控制中,8例生存期已超过1年.主要毒性反应是Ⅰ、Ⅱ度皮肤毒性.结论: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国产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多柔比星治疗经一线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对88例经含铂类药物化疗后进展的NSCLC患者,使用多柔比星40mg/m2静脉冲人,第1天;国产(试验组)或进口(对照组)多西他赛注射液7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21d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试验中不预防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疗效及抗肿瘤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疗效及毒性,卡式评分评价身体状况变化.结果 88例人组受试者中,81例可评价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CR患者,试验组PR、NC和PD患者分别为7、26和8例,对照组分别为3、26和11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7.1%和7.5%,临床获益率分别为80.5%和72.5%.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均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脱发及消化道反应等,未见水纳潴留,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多西他赛注射液可用于含铂类药物化疗后进展的NSCLC的治疗,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应用GM-CSF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总结了北医联合生物工程公司研制的GM-CSF,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12例,其白细胞减少时间较对照组缩短5天。对合并感染的病人有较明显的抗感染作用,降低了抗生素的作用时间,临床应用常规剂量未发生明显副作用。是肿瘤根治性化疗的抢救、保驾药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低场强MR 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结合X线、CT表现,着重分析其MR I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低场强MR I对瘤巢和瘤周结构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骨样骨瘤皮质型14例,髓质型5例,骨膜下型4例,瘤巢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均<2.0 cm,T1W 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 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瘤周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和软组织反应性充血水肿等改变。Gd-DTPA增强扫描,瘤巢大多呈中等-明显强化,瘤周病变轻微强化,无特异性。结论大多数骨样骨瘤的MR I表现具有较为典型的征象,MR I对骨样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