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交联是凝血过程的最后步骤.本研究观察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以期对不同类型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2.
纤溶系的活化,抑制物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3.
34.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其共同的生化和病理生理特征是血液内凝血系统的弥漫性活化导致的凝血酶和纤溶酶活性并存。凝血及纤溶反应活化的程度因病因而异 ,使得DIC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这能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本组收集近 4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诊断的急性DIC患者 6 5例 ,回顾性分析其主要原发病及临床和检验结果特点 ;并对使用普通肝素 (UFH)和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在不同DIC患者的疗效进行初步评价。一、对象及方法1.对象 :我院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诊断…  相似文献   
35.
缺血性心脏病凝血与纤溶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心脏病(IHD)是人群死亡与病残的主要原因。IHD(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发病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相关。随着对凝血因子Ⅶ(FⅦ)和组织因子(TF)在凝血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人们对IHD的发生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1]。有报道血浆FⅦ促凝活性...  相似文献   
36.
了解炎症性细胞因子在内毒素诱导的器官损伤中的表达,并探讨地塞米松和异丁苯丙酸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人内毒素血症体外全血中地塞米松、异丁苯丙酸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蛋白及mRNA表达的量效关系;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和狭缝杂交法观察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肺损伤组织中,两药对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吞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α蛋白与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内毒素刺激体外培养的人全血TNFα浓度明显增加;地塞米松(>10-8mol/L)对其具有明显抑制效应;异丁苯丙酸浓度在10-9~10-7mol/L时有抑制效应,浓度>10-4mol/L时为刺激效应。注射内毒素后鼠肺组织中TNFα、IL-1β、MIP-1α的mRNA含量随内毒素剂量增大而增加,峰值分别在2、6、12小时。两药能明显降低肺组织中伊文斯蓝含量(t分别为2.80和7.31,P均<0.05),对这些炎症性细胞因子的mRNA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TNFα、IL-1β、MIP-1α是内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介质,地塞米松、异丁苯丙酸通过抑制这些细胞因子表达,对内毒素诱导的器官损伤起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37.
关于凝血机制,传统观点认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机制。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对凝血因子Ⅶ(FⅦ)和组织因子(TF)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FⅦ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凝血机制和对血栓疾病(缺血性心脏病(IHD)、脑梗塞等)的发生机制都有了新的认识。FⅦ尤其它的活性形式(FⅦa)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中起主导作用,使过去认为相互独立的凝血机制紧密联系起来。既往认为IHD患者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是一种继发的、结果性的现象,现在则认识到其高凝状态可能存在于发生临床缺血性心脏病之前,FⅦ促凝活性(FⅦc)升高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一种独立的原因。FⅦ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38.
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组从标准肝素(SH,即普通肝素钠)降解获得的低分子组分。与SH相比,LMWH具有许多优点,如抗栓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小、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及使用方便等。已知LMWH在凝血、纤溶、血细胞、内皮细胞等多个环节起作用,但其作用方式和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近年来,国外在对LMWH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很大进展,LMWH不仅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尚有其它的治疗用途。不同的LMWH具有化学及生物活性的不均一性,导致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9.
目的监测各种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和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后抗rhTPO抗体的生成。方法于rhITO给药前及给药第7、14、21、28、35d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rhITO抗体。通过观察阳性血清对依赖TPO的TD3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判断抗体是否具有中和rhTPO的活性。结果81例中有3例(3.7%)用药第14、21或第21、28d的血清抗体检测阳性,滴度均1:5。中和性试验表明该抗体不具有中和rhITO的活性。结论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次皮下注射rhITO后体内可出现低滴度抗rhITO非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40.
患者男,56岁,因头痛复视5d,左睑下垂伴呕吐3d,意识障碍7h于2003年3月14日入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病房(I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