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组织细胞移植治疗中枢性瘫痪的实验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瘫痪的治疗现状和进展水平。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01/2005-01与中枢性瘫痪相关文章,检索词“Central nervous injury,paralysis,cell transplantation,therapy”,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光盘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0-01/2005-01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瘫痪、治疗”。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瘫痪的临床和/或实验研究的文献,包括中西医治疗的各种措施,特别是国外有关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最新进展。资料提炼:共收集有关的随机与非随机临床和/或实验的研究300余篇,其中密切相关的40余篇。资料综合:①研究中西结合的临床康复是目前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②国外文献报道表明仅靠促进内在神经再生和消除外在抑制因素难以解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与功能恢复问题。③神经干细胞移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胚胎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涉及伦理道德、免疫排斥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只能限于动物实验研究。成体非神经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包括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为中枢性瘫痪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结论:脑和脊髓组织有自我修复的潜能,但临床常用的康复方法和中西药治疗收效甚微,而细胞移植将有可能成为中枢性瘫痪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探讨VEGF与垂体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垂体瘤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计数.结果 VEGF蛋白表达阳性者37例,阴性者5例;微血管密度(MVD)在阳性组为47.93±15.82,阴性组为18.12±4.39,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VEGF表达与MVD之间存在相关性(r=0.79,P<0.001).结论 VEGF存在于垂体瘤组织中,VEGF表达与垂体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提示VEGF在垂体瘤中可能作为一种旁分泌因子,刺激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3.
双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3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双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6例采用双侧脑室引流治疗的重度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重度脑出血中,存活23例(69.4%)。死亡11例(30.6%)。23例存活患者中4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尽早解除脑室梗阻,改善脑脊液循环是重度脑室出血救治成功的关键。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影像 (MRI)和分子生物学标记在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对 45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的MRI、术中所见结果和术后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45例垂体腺瘤中 ,MRI预测海绵窦侵袭的敏感性为 60 % ,特异性为 85 % ,阳性预测值为 83 % ,阴性预测值为 63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微血管密度(MVD)、Ki 67标记指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9)表达分别为5 2 .5 2± 11.18、2 .74± 2 .83、4.73± 0 .64、3 .0 5± 1.0 4,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 3 4.96±18.69、1.2 5± 1.45、3 .0 9± 1.48、0 .67± 0 .74(P <0 .0 1、<0 .0 5、<0 .0 1和 <0 .0 1)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抗转移基因nm 2 3表达为 1.5 5± 1.5 2 ,明显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 4.0 8± 1.18(P <0 .0 1) ;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原癌基因c myc标记指数和癌基因bcl 2表达分别为 1.0 7± 1.5 4、2 .3 4± 1.75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 0 .3 5± 0 .73、1.66± 1.79比较无明显相关 (P >0 .0 5 )。结论 增强扫描的MRI对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前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MVD、Ki 67、VEGF、MMP 9和nm2 3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存在一定的关系 ,可能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治  相似文献   
15.
黄连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亦无理想的防治措施.我们对黄连素在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1.实验模型采用Pulsinelli-Brierley四管阻塞脑缺血模型,动物在1%戊比巴妥钠腹腔麻醉下,分离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与椎动脉,电凝双侧椎动脉造成持久性阻塞.笼养24小时后,在非麻醉状态下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缺血20分钟再灌流.实验动物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250~350g,随机分为正常非处理组3例;缺血溶剂组与缺血给药组各41例.后两组每组3例缺血再灌流120分钟作超微结构观察,38只缺血再灌流7天作行为学与病理学观察.药物硫酸氢黄连素(安徽蚌埠涂山制药厂)为黄色粉末,用注射用水配成0.5%注射液.在急性脑缺血前30分钟腹腔注射黄连素30mg/kg,再灌流第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再给予8mg/kg;溶剂组以等量注射用水代替.  相似文献   
16.
脑缺血选择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ulsineli-Brierley4血管阻塞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流8h,c-fos基因表达及再灌流7d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在缺血再灌流早期(8h)海马CA1区极少c-fos表达,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大量c-fos表达。缺血再灌流晚期(7d)镀银染色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其突触终末带呈黑色溃变相,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呈金黄色正常相。相邻切片HE染色示缺血组海马CA1区核完整的锥体细胞数(5±2.6个/200μm)与对照组(40±2.9个/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缺血诱导的c-fos基因表达对于缺血易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可能起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使用可脱卸铂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脑室出血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川  潘力雄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43-1644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室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外伤性脑室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结果 全组病例根据GOS评定:恢复良好8例(29%)、中残5N(18%),重残及植物生存4例(14%),死亡11例(39%)。结论 应根据影像学改变选择脑室出血的手术治疗方式.必要时脑室内注人尿激酶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并休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7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6例患者中25例恢复良好,中残7例,重残和植物生存5例,死亡39例,死亡率为51.3%。结论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早期迅速查明休克原因尤为重要。救治中强调就地抢救及手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