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9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目的 初步观察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支架内通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腔内治疗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比分析腔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结果 2012年3月至12月共6例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其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0岁(40.75~54.75岁),发病至接受腔内治疗中位时间为10d(1周至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后夹层真腔血流立即恢复,部分假腔内仍有对比剂允盈;1例术中出现视网膜动脉栓塞,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4个月(49.7~57.9个月),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2);影像学复查可见颈内动脉支架段假腔均消失,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采用裸支架对部分有症状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有效防止临床症状复发,随访发现夹层重塑良好并保持支架内通畅.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葡萄糖降解产物甲基乙二醛(MG)对海马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取新生24h Sprague-Dawley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至第7天,给予MG干预24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存活率,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蛋白V联合碘化丙啶(PI)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采用实时RT-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TrkB)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随着MG浓度的增加及干预时间延长,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逐渐降低,呈浓度依赖性(r=0.946,P<0.01)和时间依赖性(r=0.993,P<0.01).与0h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率(1.633±0.153)%相比,100μM MG干预2h、6h、12h和24h后,其凋亡率逐渐增加[分别为(2.833±0.153)%、(3.367±0.153)%、(4.433±0.404)%和(8.833±0.306)%;均P<0.01];2.与同时间对照组相比,MG干预12h组及24h组海马神经元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而MG干预6h组、12 h及24h组TrkB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P<0.05或P<0.01).结论 MG对海马神经元具有直接毒性作用,可能首先抑制海马神经元TrKB表达,导致BDNF表达代偿性增高,损伤BDNF-TrKB通路,诱导神经元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经过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患者海马神经纤维的可塑性变化情况,及是否可被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检测.方法 筛选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以及性别、年龄及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0例健康对照者参加本研究.入组时均经常规MRI及DTI扫描.联合运用基于像素的全脑分析法(VBA)及感兴趣区(ROIs)方法对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VBA分析显示治疗后患者组在双侧边缘叶扣带回及额下回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仍降低,但较疗前右额下回、左边缘叶扣带回及右枕叶下回的区域FA值有明显增高,组间未发现海马区域的神经纤维改变(P<0.01,像素集合阈值>20).ROIs分析未发现治疗前后组间以及患者对照组间有海马FA相对值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额叶及扣带回区域的神经纤维的损害状况,但未发现海马神经纤维在抗抑郁治疗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4.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1.5)ml,128节腰椎为(4.5±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5.
56.
经皮椎体成形术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脊椎的转移性肿瘤、血管瘤和骨髓瘤等往往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剧痛 ,还常伴有脊髓麻痹和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 ,造成护理困难 ,生活质量下降 ,加速患者的死亡。传统的治疗手段为放疗和外科手术切除 +内固定术。放射治疗脊椎的转移癌、血管瘤、骨髓瘤的疼痛缓解率可达 40 %~ 80 % ,但一般在 2周后才能显示效果 ,其最大的弱点是无法保证和加强因肿瘤破坏而造成的脊柱不稳定 ,以至于不能充分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 ,尤其是脊髓麻痹则更难恢复。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加强脊柱稳定和减压 ,手术方式为病灶搔刮 +植入新骨、或经前入路直视下注入…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内联合应用转铁蛋白对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治疗肝癌的转染效率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5只荷瘤兔(VX2肝癌模型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5只.取0、100、200、300、400 μg的转铁蛋白(Tf)分别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和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myc-p53)的复合体混合后,分别注入5组兔VX2肝癌模型的肿瘤供血动脉内,48 h后提取肿瘤组织蛋白,采用免疫斑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的转染及其表达水平.对5个不同Tf剂最组p53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x2检验.另取10只荷瘤兔分为2组,1组经肿瘤供血动脉注入Tf200 μg及LipefectAMINE 45 μl和pCMV-myc-p53质粒15 μg形成的复合体,另1组仅注入后两者的复合体,观察2组兔的肝功能、肿瘤体积和生存期.对2组实验兔同一时间点的肝功能输测结果采用成组t检验;肿瘤体积检查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生存期采用单一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显示,含Tf组的实验兔p53基因的转染及表达水平均较不含Tf组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含0、100、200、300、400 μg Tf的5组实验兔,p53基因高度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33%、69.44%、80.00%、83.33%、81.67%,含Tf组与不含Tf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x2=42.37,P<0.01);随着Tf的量从0增加到200 μg,053基因高度表达的比例逐渐增加,但Tf自200 μg增加到400 μg时,p53基因高度表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割:前3组x2=4.8161,P<0.05,后3组x2=0.67,P>0.05).含Tf及不含Tf组实验兔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肝功能结果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3、7、10、14、20、25、30天2组实验兔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4.33±0.72)、(5.65±0.85)、(7.12±0.99)、(8.44±1.23)、(9.21±1.51)、(10.32±1.78)、(11.55±1.90)cm3和(4.36±0.66)、(4.86±0.68)、(5.12±0.73)、(5.72±0.93)、(6.13±1.26)、(6.68±1.38)、(7.02±1.55)cm3,在同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5),2组实验兔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8.6±2.2)及(35.8±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P<0.05).结论 经动脉途径联合应用Tf是安全的,可明显提高脂质体介导的p53基因的转染效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内皮祖细胞(EPC)种植支架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TIPS)家猪动物模型中减少分流道再狭窄的疗效.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家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并构建内皮祖细胞种植支架.15头家猪行TIPS介入手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EPC种植支架组9头(实验组),裸支架组6头(对照组).术后14 d行直接门静脉造影,然后处死动物,作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记录分流道狭窄及阻塞率,并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TIPS分流道假性内膜厚度及面积.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行t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5头猪TIPS手术均成功.实验组分流道通畅5头,狭窄2头(狭窄率50%、70%),阻塞2头(共9头).对照组狭窄1头(狭窄率80%),阻塞5头(共6头).2组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实验组假性内膜增生的厚度(肝静脉、肝实质、门静脉段)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0 ±0.6)、(0.9±0.5)、(1.0±0.4)mm和(1.2±0.4)、(1.3±0.5)、(1.5±0.4)mm,P值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中通畅的分流道有完整的内皮形成;再狭窄分流道的假性内膜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而通畅分流道的假性内膜主要由细胞成分组成.结论 体外构建EPC种植支架是可行的,置入后促进了家猪模型TIPS分流道内皮化形成,可以提高分流道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59.
多层螺旋CT能够直观地重建气管支气管树,发现其形态学的改变及与邻近结构的立体关系,从而为病变的全面诊断提供依据[1-2].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73例呼吸急促或紫绀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探讨64层螺旋CT对小儿气道及气道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0.
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囊腔样变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的椎体压缩骨折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对椎体高度的恢复。方法 回顾分析4年来PVP治疗2 0 7例骨质疏松症并32 6节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 7例共32节椎体压缩为合并椎骨内囊腔样变。PVP操作均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造影剂行椎体造影。术后1dCT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测量PVP前后椎体高度,观察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 0 0 %。椎体造影主要表现为造影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为6 .8ml。CR、PR和NR分别为6 6 .7%、1 8.5 %、1 4 .8%,总有效率为85 .2 %。椎体前缘高度恢复2~1 5mm ,平均5 .38mm ,中央高度恢复3~1 6mm ,平均6 .4 1mm ,前缘和中央高度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后缘高度恢复0~1mm ,平均0 .0 6mm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CT证实椎体前侧旁PMMA渗漏3例,但无1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内合并囊腔样变的压缩骨折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恢复压缩椎体高度,且发生PMMA渗漏的可能性更小。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抽去椎体内囊腔积液和尽可能多地充填PMMA ;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