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3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193篇 |
外科学 | 15篇 |
综合类 | 77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51.
目的评价CT导引下经皮骨成形术(percutaneous osteoplasty,POP)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21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CT引导下行POP治疗骨盆溶骨性转移瘤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POP术后1周和1、3、6及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记录关节功能及止痛药物应用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骨盆肿瘤破坏范围的变化,评价肿瘤控制情况。根据随访12个月内局部病灶有无进展分为控制组与进展组,比较两组全身抗肿瘤治疗比例、病灶大小、骨水泥注入量以及骨水泥充填率。结果 40例患者57处病灶POP操作均成功,骨水泥注入量为(4.56±2.25) mL/处。40例患者POP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00±0.85)、(2.05±0.96)、(2.08±0.94)、(2.18±0.84)分,术前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例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2.35±0.54)分,28例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为(2.43±0... 相似文献
152.
153.
目的 探讨应用无创23Na-MRI和1H-MRI监测大鼠原位肝癌的生长和结构与代谢转化过程的可行性.方法 大鼠肝脏种植N1S1细胞制备原位肝癌,应用动物专用MR机对肝脏在建模后7、14、21、28 d分别成像,DWI测量ADC值,单量子(SQ)23Na和三量子滤波(TQF)23Na-MRI分别测量组织Na+总含量和细胞内Na+含量,并与组织病理对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肝脏、肿瘤、肿瘤/肝脏的ADC值、SQ和TQF 23Na信号强度组间差异,并进一步采用SNK法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 大鼠肝癌平均倍增时间为3.9 d.肿瘤生长的4个星期中,和周围肝组织的ADC比值保持为1.4~1.5;肝癌的SQ和TQF23Na信号强度在生长过程中都升高,而周围肝组织基本不变,4个时间点(N1S1细胞种植7 d、14 d、21 d和28 d)肝癌与周围肝组织SQ、TQF的信号强度比值分别为1.05±0.20、1.41±0.32、1.50±0.45、1.62±0.50(F=2.97,P<0.05);1.32±0.11、1.54±0.18、2.38±0.22、2.39±0.16(F=11.18,P<0.01).病理示肿瘤活细胞区相对细胞外间隙(ECS)为(9.7±1.8)%,肿瘤内炎症/坏死细胞区ECS为(12.7±1.7)%,较正常肝脏ECS(5.2±0.4)%增加(t值分别为5.55、11.36,P<0.05),单位面积内肿瘤存活细胞区和炎症/坏死细胞数较周围正常肝组织细胞数增多(t值分别为14.9、26.51,P<0.05),细胞/核比值从正常的4.0±0.3降低至肿瘤细胞的1.6±0.1(t=20.08,P<0.05),反映出细胞内外间隙不同权重的复杂变化.结论 水ADC和SQ23Na-MRI反映ECS和组织总Na+的改变从而反映肿瘤组织的改变,TQF Na-MRI反映细胞内Na+的变化从而反映肝癌细胞生理和代谢的转化.在肝癌生长中组织总Na+和细胞内Na+都增高.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探讨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脑内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胎鼠NSCs的迁移情况及MRI对移植NSCS示踪的可行性.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 A、B和C组均行面神经切断,D组为正常大鼠.造模后1周,A、D组移植SPIO标记的GFP转基因胎鼠NSCs,B组移植未标记的GFP转基因胎鼠NSCs;C组移植含SPIO的NSCs培养液.分别于移植后第3天及第2、3、4周行MR,并于第4周处死大鼠,取材后观察GFP和SPIO双标的NSCs的迁移,并将该结果与MRI相比较.结果 损伤侧面神经核区域:MRI:移植后第3天及第2周所有大鼠均无低信号改变,移植后第3、4周A组3只(3/6)见低信号,余所有大鼠均无低信号改变;普鲁士蓝染色:仅 A组见多少不等的蓝染,且与MRI低信号区相符;GFP荧光检测:A、B组均见多少不等的GFP阳性细胞,其中A组与普鲁士蓝蓝染区对应.结论 SPIO和GFP双标记的NSCs移植入面神经损伤大鼠脑内后可向损伤侧面神经核周围迁移;1.5T MR可对其迁移进行示踪. 相似文献
155.
156.
157.
椎体成形术后椎体高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椎体高度是否能提高.资料与方法 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40例共68节,其中椎体内合并囊性裂隙12例共16节.应用64层螺旋CT在脊椎二维重组图像的正中矢状面分别测量PVP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比较PVP前后椎体高度的变化、与椎体压缩程度关系及合并囊腔裂隙者与无囊腔裂隙者的高度变化差异.结果 PVP后椎体前缘、中央和后缘高度分别提高(2.01±1.72)mm、(1.78±1.47)mm及(0.44±1.03)mm;PVP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增加值与压缩程度呈正相关.椎体内合并囊变者PVP后前缘及中央高度分别提高(4.13±1.88)mm、(3.76±1.51)mm,椎体无囊变者PVP后前缘及中央高度分别提高(1.35±1.01)mm、(1.17±0.7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有囊变者PVP术中注入骨水泥的量较无囊变者明显增加.结论 PVP可提高多数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合并椎体囊变者的高度提高更明显;椎体高度的提高与压缩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探讨髓周动静脉瘘的诊断、分型、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215例经脊髓动脉造影证实为髓周动静脉瘘的患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Ⅰ型瘘5例,Ⅱ型瘘12例,Ⅲ型瘘8例。经栓塞治疗后痊愈4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变化4例,加重1例。纣脊髓DSA可明显髓周动静脉瘘的诊断、分型,并确定其他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血管内栓塞对该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9.
肝脏恶性肿瘤现代超低温冷冻技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肿瘤,虽然手术切除仍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患者常合并肝硬化、肿瘤多中心发生以及累及门静脉和肝静脉,切除率仍较低,化疗及放疗等效果也不令人满意,探索其局部治疗仍为临床学家不断努力方向。近年来现代冷冻治疗技术因其治疗范围广、安全有效及微创等特点,显示了令人鼓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0.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证、椎体造影表现、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资料与方法 43例骨质疏松症并55节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行椎体造影,注入粉/液/对比剂比例为3:2: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erylate,PMMA),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00%。椎体造影主要有4种表现,其中独特的征象是对比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胸椎3.3ml,腰椎4.5ml。随访1-18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效(NR)分别为74.4%、20.9%和4.7%,总有效率95.3%。CT证实椎体周围PMMA渗漏5例,但无l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可行;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主要并发症为PMMA渗漏,防止渗漏的关键是必须在PMMA黏稠阶段及透视监视注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