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41篇
内科学   1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312篇
预防医学   116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93篇
  2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棘手,是患者致死或重残的重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生具有时相性.一种为早发性CVS,多发生于SAH后0.5 h至3 d内,常于数小时内缓解.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移植后小鼠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过程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动态变化,探讨EPC与动脉内膜损伤和修复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为供、受者,建立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后移植性模型.术后3 d、2周、4周、6周,观察移植动脉病理改变,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术后外周血中EPC数量的变化.结果 术后3 d,移植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并伴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术后2周,即可观察到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形成,存在急性排斥反应;术后4周、6周内膜厚度逐渐增生,移植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术后早期外周血中EPC的数量增多,3 d时达到高峰,此后迅速减少,术后14和28 d时,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通过同种小鼠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可成功复制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特点;外周血中EPC的数量与移植动脉内膜损伤的修复密切相关,可能成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发病指标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人趋化素样因子对大动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趋化素样因子质粒,转染293T细胞,以转染后上清刺激人大动脉内皮细胞HAEC,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时间细胞活性,应用transwell法检测48h后迁移细胞数。结果发现转染CKLF1组上清6h增殖率为1.842922,24h增殖率为1.131596,48h增殖率为1.173068,与转染空质粒组(6h增殖率1.562557,24h增殖率0.966689,48h增殖率1.000442)相比可以促进HAEC细胞的增殖,48h迁移细胞CKLF1组(58.0±24.7)个细胞,与PCDNA组(10.6±3.4)个,阴性对照组(14.5±11.6)个相比结果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35,P0.05)。结论人趋化素样因子可促进大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干预瑞芬太尼(remifentanil)复合丙泊酚(propofol)静脉全麻患者苏醒后痛觉过敏的效果,评价布托啡诺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下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芬太尼组(F组)关腹前冲洗腹腔时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布托啡诺组(B组)关腹前冲洗腹腔时静脉注射布托啡诺30μg/kg。观察:①诱导前(T1)、苏醒后即刻(T2)、苏醒后1 h(T3)、苏醒后6 h(T4)时点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抑制的发生率;②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①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F组相比,B组在T2、T3、T4的Ramsay评分明显占优(P〈0.05或P〈0.01),苏醒后6 h(T4)的VAS评分优于F组(P〈0.05);③B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较芬太尼可更安全、有效地预防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后痛觉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建立稳定过表达pcDNA3.1/连接蛋白43(Cx43)重组质粒的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系。方法设计人Cx43的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低表达Cx43的U251细胞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双酶切后定向连入pcDNA3.1载体,构建pcDNA3.1/Cx43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PCR、测序检测构建的正确性。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入U251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系,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稳定转染pcDNA3.1/Cx43重组质粒的U251细胞中Cx43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酶切、PCR及测序表明pcDNA3.1/Cx43重组质粒构建成功,筛选获得稳定过表达Cx43的U251细胞。结论构建了pcDNA3.1/Cx43真核表达质粒及稳定过表达Cx43的U251细胞株,为下一步以Cx43为靶标进行人神经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6.
HPLC测定铁皮枫斗颗粒中甘露糖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铁皮枫斗颗粒中铁皮石斛多糖水解产物甘露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色谱柱采用AgilentEclipse XDB-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 1的乙酸铵溶液(20∶80);流速:1.0 mL.min 1;柱温:30℃;检测波长:250 nm。结果甘露糖进样量在80.64~403.20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2%,RSD为1.35%(n=6)。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可准确测定铁皮枫斗颗粒中甘露糖的含量,且该方法较以前测定人参皂苷Rb1的方法更加合理,可用于铁皮枫斗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改善七氟醚诱导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拟行择期手术全身麻醉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复合瑞芬太尼组(Ⅰ组)靶控输注1 ng/mL瑞芬太尼,单纯吸入组(Ⅱ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进行七氟醚吸入诱导,气体监测仪监测出呼吸末七氟醚达2.5 MAC,稳定3 min后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2 min(T3)和插管后5 min(T4)的MAP、HR和SpO2。结果Ⅰ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插管时间显著短于Ⅱ组,Ⅰ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2.5 MAC时间较Ⅱ组延长(P<0.05)。Ⅰ组插管条件评分优于Ⅱ组(P<0.05)。Ⅰ组诱导后MAP和HR显著下降。Ⅱ组诱导后MAP下降,插管后1 min,MAP、HR较基础值显著升高,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1 ng/mL靶控输注复合七氟醚吸入诱导,能较好地控制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在无肌松药条件下,可达到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罗格列酮治疗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对IR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高血压伴I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前者给予贝那普利和罗格列酮治疗,后者单予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血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服药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餐后2 h血糖均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or P<0.01).2组服药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但治疗组收缩压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2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贝那普利联合罗格列酮治疗方案治疗高血压伴IR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IR状况,有利于提高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移植后小鼠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过程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动态变化,探讨EPC与动脉内膜损伤和修复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为供、受者,建立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后移植性模型.术后3 d、2周、4周、6周,观察移植动脉病理改变,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监测术后外周血中EPC数量的变化.结果 术后3 d,移植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并伴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术后2周,即可观察到移植动脉新生内膜形成,存在急性排斥反应;术后4周、6周内膜厚度逐渐增生,移植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术后早期外周血中EPC的数量增多,3 d时达到高峰,此后迅速减少,术后14和28 d时,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通过同种小鼠腹主动脉原位移植可成功复制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病变特点;外周血中EPC的数量与移植动脉内膜损伤的修复密切相关,可能成为移植物动脉硬化的发病指标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观察戊乙李醚作为术前用药对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99例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术前分别予静沌戊乙荃醚4.6μg/kg(A组)、9.1μg/kg(B组)、13.7μg/kg(C组)和牛理盐水(D组),术后4 d内评估患者足否发生谵妄.结果 患者一般资料、芬太尼用量、术中病情和术后疼痛VAS评分组间无明显区别(P>0.05).B和C组的术后谵妄发生率分别为26.9%和25.0%,明显高于A组的16.0%和D组的15.0%(P<0.05).结论 术前戊乙奎醚用量偏大可能会增加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