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基于Ilizarov技术的张力-应力法则,运用三维外固定支架矫治踝关节瘢痕性挛缩畸形,探讨此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特点.方法:收集我科于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所收治的踝关节瘢痕性挛缩畸形患者23例,依据Ilizarov的张力-应力法则,均采用可调控的三维外固定支架进行矫治.术中将畸形踝关节固定在最大矫正位置,术后3~5 d开始行外固定支架调整.矫形时每天牵伸1 mm,直到畸形完全矫正并过伸5~10°.矫形过程中患肢可适当行负重锻炼,畸形矫正后外固定支架仍继续固定4周,外固定支架拆除后佩戴支具行走6个月.结果:23例患者中随访至少5个月以上17例,共19个关节,失访6例,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6±8)个月,三维外固定支架牵伸时间3~8周,平均(5±2)周.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较术前相比,所有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基于Ilizarov技术的张力-应力法则,运用可调控的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瘢痕性踝关节挛缩畸形,方法简单、适用性广、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符合畸形矫正的生物学要求,是一种实用且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应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和足踝创面患者15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39岁。小腿创面6例,足踝创面9例。创面大小9 cm×4 cm~26 cm×5 cm,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如缝合张力过大则采取植皮修复供区创面。术后予以制动、抗炎、抗血栓形成、抗血管痉挛、消肿、保暖等治疗,术后随访皮瓣成活情况、创面修复效果。 结果 切取皮瓣大小10 cm×5 cm~27 cm×7 cm,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3个月。14例皮瓣成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期清创后植皮修复创面愈合良好;9例足踝创面患者踝关节屈、伸功能轻度受限;2例胫骨开放性骨折经外固定治疗出现骨折不愈合,经改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愈合;2例患者皮瓣臃肿,影响穿鞋,二期行皮瓣修整后改善。 结论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创面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3.
骨科临床见习教学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从纯理论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进入运用知识的临床学习阶段的重要学习方式 ,是连接两个阶段的桥梁。如何使学生尽可能地学到现代医学临床理论和基本技术 ,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临床实践 ,不容忽视。从事带教工作的教师 ,都是临床医师 ,而不是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因此带教者应保证临床与基础教学的不脱节 ,既贯彻大课内容 ,又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则是教师更为重要的任务。笔者曾带过两届学生的骨科见习 ,认为作好骨科见习带教工作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兴趣 ,以引导学生积极思…  相似文献   
44.
张银龙  沙轲 《微创医学》2010,5(2):151-153
神经吻合方法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对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周围神经的修复关键是修复神经束本来的连续性,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是端端神经外膜吻合法.  相似文献   
45.
背景: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的定位一直是手术的难点,把计算机导航技术运用到后交叉韧带重建中,希望能提高胫骨隧道定位的精度。目的: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中准确定位胫骨隧道的方法,评价其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甲醛防腐成人下肢标本50侧,切断标本后交叉韧带后分别用聚氨酯海棉粘贴包裹模拟软组织覆盖的完整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导航组)及传统关节镜(对照组)定位胫骨隧道。观察两组标本胫骨隧道的出口位置,透视后测量胫骨隧道的矢状角度及长度,记录透视次数。结果与结论:导航组胫骨虚拟隧道矢状角度和长度术中定位及术后实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组术后实测胫骨隧道矢状角度为(61.88±0.94)°、透视次数为(3.0±0.5)次,对照组分别为(52.63±1.04)°及(9.0±2.7)次;导航组隧道出口位于后交叉韧带生理附着区23例,对照组为15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定位,具有隧道定位准确性高、辐射及手术污染机会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四肢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改良及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1999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0~68岁,平均30岁。21例小腿中下段胫前皮肤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16例踝关节皮肤缺损,3例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1例骶尾部巨大褥疮,5例手腕背部皮肤缺损。创面范围5cm×3cm~18cm×12cm。根据创面不同采取四肢不同部位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4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筋膜蒂皮瓣,1例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筋膜蒂皮瓣,3例顺行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的筋膜蒂皮瓣,1例左大腿股后皮神经筋膜蒂皮瓣,32例带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筋膜蒂皮瓣,17例带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蒂皮瓣。皮瓣范围6cm×4cm~18cm×13cm。供区创面39例直接缝合,19例取大腿或下腹部全厚皮片6cm×3cm~13cm×6cm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肿胀、淤血,经远端小切口切开放血3~5d,其中12例皮瓣成活,创面期愈合;4例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再次手术清创植皮后成活。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创面期愈合。供区创面期愈合,植皮成活。58例患者均获随访1~2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四肢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7.
对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的改良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对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手术方法进行系统归纳、总结,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 总结近年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46例,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良,使这一手术方法更加完善。结果 4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平均随访1半年,效果满意。结论 小腿逆行筋膜蒂皮瓣是修复小腿胫前、踝、足跟部皮肤缺损理想的方法之一,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良,使皮瓣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8.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胫骨隧道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的定位一直是手术的难点,把计算机导航技术运用到后交叉韧带重建中,希望能提高胫骨隧道定位的精度。目的: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中准确定位胫骨隧道的方法,评价其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甲醛防腐成人下肢标本50侧,切断标本后交叉韧带后分别用聚氨酯海棉粘贴包裹模拟软组织覆盖的完整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导航组)及传统关节镜(对照组)定位胫骨隧道。观察两组标本胫骨隧道的出口位置,透视后测量胫骨隧道的矢状角度及长度,记录透视次数。结果与结论:导航组胫骨虚拟隧道矢状角度和长度术中定位及术后实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组术后实测胫骨隧道矢状角度为(61.88±0.94)°、透视次数为(3.0±0.5)次,对照组分别为(52.63±1.04)°及(9.0±2.7)次;导航组隧道出口位于后交叉韧带生理附着区23例,对照组为15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定位,具有隧道定位准确性高、辐射及手术污染机会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9.
背景: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的定位一直是手术的难点,把计算机导航技术运用到后交叉韧带重建中,希望能提高胫骨隧道定位的精度。 目的: 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中准确定位胫骨隧道的方法,评价其在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甲醛防腐成人下肢标本50侧,切断标本后交叉韧带后分别用聚氨酯海棉粘贴包裹模拟软组织覆盖的完整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导航组)及传统关节镜(对照组)定位胫骨隧道。观察两组标本胫骨隧道的出口位置,透视后测量胫骨隧道的矢状角度及长度,记录透视次数。 结果与结论:导航组胫骨虚拟隧道矢状角度和长度术中定位及术后实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导航组术后实测胫骨隧道矢状角度为(61.88±0.94)°、透视次数为(3.0±0.5)次,对照组分别为(52.63±1.04)°及(9.0±2.7)次;导航组隧道出口位于后交叉韧带生理附着区23例,对照组为15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定位,具有隧道定位准确性高、辐射及手术污染机会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0.
孙达准  杜刚  沙轲 《广西医学》2009,31(1):119-12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上升,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随之也越来越高,其中摩托车事故已占据首位,这与发达国家的臂丛神经损伤相一致。臂丛神经撕脱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多组神经移位。神经移位的种类已有最初的肋间神经,扩展到膈神经、副神经及颈丛神经等,其方式也由单一的神经移位发展到组合式神经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