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过程中管壁血管内皮的变化及一氧化氮(NO)合成酶的改变与静脉曲张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用17例曲张大隐静脉的内皮细胞作为观察组,选择3例正常静脉的内皮细胞作为对照组,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皮的一般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内皮细胞NO合成酶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静脉管壁厚度均匀一致,内弹力膜完整紧密,无断裂,内皮细胞分布均匀;而曲张静脉的管壁厚度不一,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大部分脱落。与正常静脉相比,代偿期曲张静脉内皮细胞NO合成酶表达增高(F=260.83,q=4.96,P〈0.05),而失代偿期曲张静脉内皮细胞NO合成酶的表达则明显降低(q=11.83,P〈0.05)。结论 曲张静脉内皮组织损伤随病变进程逐渐加剧;曲张静脉内皮细胞NO合成酶的表达从最初的增高到逐渐减低,可作为曲张静脉由代偿到失代偿的标志。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在人类不同年龄段椎间盘组织退变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基因调控机制。方法 对0~58岁不同年龄段正常人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TUNEL细胞凋亡检测、Bcl -2和Bax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从胚胎后期开始,椎间盘髓核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到老年阶段髓核细胞的数量已经很少(H=95.123,P〈0.05)。从胚胎后期到成年,TUNEL阳性细胞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并降到整个生命过程中的最低点;继之,TUNEL阳性细胞率又逐年升高(F=205.391,P〈0.05)。自胚胎后期开始,Bcl-2蛋白就开始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F=81.385,P〈0.05)。Bax蛋白在胚胎后期即呈现较高水平表达,随年龄增长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F=102.134,P〈0.05);到成年后,Bax蛋白表达水平又有所升高,但不明显。结论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随年龄增长大量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发生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Bcl-2蛋白可能参与了椎间盘细胞凋亡的调节,但表达水平较低,不能阻止细胞凋亡的发生。Bax蛋白的表达可能参与了整个生命过程中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甲壳质对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AD)的作用。方法:28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N组)(8只)、模型组(M组)(10只)、甲壳质组(E组)(10只)。通过小鼠腹腔注射及背部皮肤外敷OVA建立AD动物模型(模型组),甲壳质组在建模过程中同时给予3 mg/d甲壳质灌胃4周。建模成功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进行石蜡切片HE和甲苯胺蓝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和真皮厚度的变化以及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总Ig E、总Ig G2a和OVA-specific Ig E的水平;取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小鼠比较,甲壳质组小鼠皮肤激发处炎症症状较轻,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增厚程度降低,真皮内炎症细胞浸润总量(P0.05)、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及肥大细胞数量(P0.01)明显减少。甲壳质组小鼠血清中总Ig E和OVA-specific Ig E的水平都明显降低(P0.05~0.001),Ig G2a水平显著升高(P0.001)。甲壳质组小鼠脾细胞体外培养产生的IL-12及IFN-γ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而IL-4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甲壳质能有效减轻OVA诱导的小鼠AD症状,降低小鼠血清中Ig E水平,甲壳质的抗过敏作用可能与其诱导AD小鼠脾细胞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探讨Tim-3及Th17细胞在免疫性肝损伤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急性组(10只)、中间组(10只)、慢性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用刀豆蛋白A建模,在第0、2、4、6、8周时对慢性组大鼠实施体外心间取血1.5 ml,分离血清后于-20℃备用。8周建模成功后取完整肝脏并计算肝脏指数;生化分析法测血清中ALT、AST、TP及ALB的动态变化;ELISA法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im-3、IL-17、IL-6及IL-23的动态表达;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中Tim-3和IL-1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组、中间组及慢性组的ALT及AST均显著升高(P0.05),ALB显著下降(P0.05)。中间组HE染色偶见假小叶,而慢性组发现有明显的炎性细胞和肝脏损伤,镜下假小叶较多见。在慢性组的不同阶段中,IL-17的动态表达是先升高,4周后开始降低(P0.05);Tim-3的动态表达则是先降低,4周以后开始升高(P0.05)。结论 Tim-3及Th17细胞参与了免疫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脂多糖对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瓦勒变性早期髓鞘碎片清除的影响。 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20只)和脂多糖LPS组(20只),LPS组及模型组横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后,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假手术组仅游离出坐骨神经,然后关闭切口。LPS组大鼠在神经断端显微注射LPS (2 g/ L) 1 μL,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1.5、24 h和7 d 取术侧坐骨神经。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坐骨神经中白介素1β(IL-1β)mRN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mRNA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坐骨神经中CD68+巨噬细胞的表达;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的病理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坐骨神经脱髓鞘程度;LFB染色观察坐骨神经髓鞘变化;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实时定量PCR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5 h模型组IL-1β mRNA和MCP-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01,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1.5 h LPS组IL-1β mRNA和MCP-1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 < 0.001,P < 0.001)。术后24 h模型组IL-1β mRNA和MCP-1m 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01,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24 h LPS组IL-1β mRNA和MCP-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 < 0.01,P < 0.01)。免疫荧光可见,与模型组相比,术后7 d LPS组中CD68+细胞表达显著上调(P < 0.05)。术后7 d坐骨神经HE染色可见,LPS组坐骨神经断端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许旺细胞增殖活跃,模型组神经断端炎性细胞和许旺细胞较少。术后7 d坐骨神经ORO染色可见,与模型组相比,LPS组断端远侧脱髓鞘程度较高。术后7 d坐骨神经LFB染色可见,模型组和LPS组坐骨神经断端均出现脱髓鞘反应,但与模型组相比,LPS组神经断端残余髓鞘碎片明显减少(P < 0.05)。SFI显示,与模型组相比,LPS组大鼠在术后10、20、30、40和50 d分别不同程度升高,术后20 d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结论 脂多糖通过激活固有免疫系统加快大鼠坐骨周围神经损伤后瓦勒变性早期髓鞘碎片的清除。  相似文献   
76.
背景:冷疗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观察不同冷疗方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组织学改变及治疗效果.方法:将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间断冷敷组及持续冷敷组,后3组建立急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间断冷敷组用4 ℃生物冰袋间断冷敷于损伤部位,持续冷敷组用4 ℃生物冰袋持续冷敷,模型组不予以处理.冷敷48 h后观察各组损伤部位大体形态改变,采用损伤症候指数评估损伤程度.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间断冷敷组及持续冷敷组损伤症候指数与组织学评分较低,白细胞介素1β的阳性表达率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表达率表达率升高 (P < 0.05).与间断冷敷组比较,持续冷敷组损伤症候指数与组织学评分较低(P < 0.05),白细胞介素1β的阳性表达率降低(P < 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表达率表达率升高 (P < 0.05).结果证实,冷疗处理治疗急性期软组织损伤的机制与降低白细胞介素1β及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有关,持续冷疗的疗效优于间断冷疗.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 Treg)的频率及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探讨Treg在COPD发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COPD急性发作期病人、33例COPD临床缓解期病人以及2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Treg亚群的频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4浓度.结果 COPD病人急性发作期组IL-4浓度较临床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临床缓解期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92.86,q=11.63~27.66,P<0.01); COPD病人急性发作期组IFN-γ浓度高于临床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3,q=9.72、10.13,P<0.01),而临床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13,P>0.05);临床缓解期组IFN-γ/IL-4比值最高,急性发作期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95,q=7.79~30.10,P<0.01);CD4+ CD25+Treg频率在COPD急性发作期组高于临床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而临床缓解期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F= 146.08,q=8.68~12.72,P<0.01).结论 COPD病人存在Th1/Th2动态变化,急性发作期以Th2免疫为主,临床缓解期则以Th1免疫为主;Treg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