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39篇 |
神经病学 | 189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24篇 |
综合类 | 64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1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颅内新型隐球菌性肉芽肿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我科1980~1997年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颅内新型隐球菌性肉芽肿4例。1资料例1:女性,24岁。1980年3月因头痛、呕吐1周伴意识障碍1天入院,有风湿性心脏病史5年。检查:昏迷,双瞳孔直径均为3mm,对光反射存在,双侧视乳头水肿。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缩小、立体感丧失等情况时应高度警惕,这些问题可能不是由眼部疾病引起的,而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垂体瘤在作祟.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为一卵圆形小体,其所产生的激素不但与身体骨骼和软组织的生长有关,而且可影响内分泌腺的活动,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调控中枢.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索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脑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反转录病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建立兔脑缺血模型,构建含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对兔脑缺血模型进行基因治疗。术后12h和24h取实验动物脑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碱性磷酸酶法(X-p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并通过新生血管计数观察其促血管生成作用。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反转录病毒在脑缺血兔各脏器的分布及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注射反转录病毒后,实验组有效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片段大小约560bp,经过ECORI和HindⅢ双酶切后产生2个片段分别为5.4bp和560bp,经测序证实无突变。实验组脑组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注射部位的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60个G418抗性细胞集落,培养最高为3.2cfu/L,在32℃的条件下培养48h获得3×10cfu/L的滴度。实验组半暗带区脑组织中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在肺、肝、脾、肾、睾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结论:反转录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脑缺血,能有效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半暗带区毛细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34.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有着很高的病死率,血管内治疗已经被认为是后循环动脉瘤首选的方法。但宽颈、夹层或梭形动脉瘤仍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联合支架和弹簧圈这一新技术,使这些动脉瘤的冶疗成为可能.但通常要在支架置入后往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本文报道1例推动脉(VA)夹层动脉瘤.只采用单纯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技术而不用弹簧圈治疗而获得影像学和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35.
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保护装置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时放置在颈动脉内防止远端栓塞的保护装置,其广泛应用极大地降低 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对球囊、滤网和血流逆转等3种最常用的脑保护装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6.
梭形和夹层动脉瘤属于与动脉分叉无关的起源于动脉干的动脉瘤。作者对85例病人随访1~10年,根据内弹力层(internalelasticlamina,IEL)病理类型和内膜的状态,提出该类动脉瘤的分类。Ⅰ型:典型的夹层动脉瘤,65例。血管造影特点为不规则的梭形动脉瘤,多数在近端或远端有一个不规则狭窄部分。临床过程为急性进行性发展,全部病人有SAH,再出血42例,死亡23例。病理特点是广泛的IEL破裂,无内膜增厚,有假腔存在,位于中膜和外膜之间充满了新鲜的血栓。假腔部分与血管造影中的狭窄一致,该部位的IEL保持连续性。在IE… 相似文献
37.
关于DSA、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国内很多医院相继开展了3D-CTA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作为一种费用低廉和无创的检查技术,逐渐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有些医生认为3D-CTA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可以完全取代DSA技术。另一些医生认为3D-CTA技术不能完全取代DSA技术,两者可以互补。DSA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本期重点报道了国内一些医院开展3D-CTA的临床文章。同时,刊载了国内7位知名专家对3D-CTA和DSA技术的评述,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8.
目的总结经治的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一类颅神经疾病的肿瘤性病因,对其临床表现特点、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以面肌痉挛、三又神经痛主诉就诊的患者术前MRI检查发现肿瘤性病因19例,占同期显微手术治疗1032例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中的1.8%。其中男7例,女12例。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3例。术前诊断胆脂瘤8例,脑膜瘤5例,听神经瘤6例。结果肿瘤获全切,病理诊断同术前一致。术后除一例胆脂瘤致三叉神经痛部分缓解外,余症状均消失,平均随访4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颅神经疾病的肿瘤性病因并不少见,在本组三叉神经痛中高达6.3%(16/253)。其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症状较重,三叉神经痛倾向于不典型发作。临床医师应保持警惕,术前应常规MRI检查。一旦发现肿瘤应争取及时手术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9.
The alteration of pl6, a member of cyclin-dependentkinase inhibitor mdly, has been intensively investigatedby the aPProaches of molecular biology. The geneencoding pl6 protein, named 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l (MTS 1), was reported to be homozygously deleted in alarge number of tumor cell lines.[l'ZI While these datasuggested possible wide and essential involvement of pl6deletion in multiple types of human tUmors, pl6 genedeletion in primary tumors has been found much lesspredominant than… 相似文献
40.
VEGF在人脑AVMs中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VEGF在人脑AVMs中的表达。方法 14例AVMs行显段外科手术切除AVMs和AVMs周围脑组织、8例正常脑血管标本,分别提取总RNA和4%PFA—PBS固定石蜡包埋、原位杂交、RNA狭缝斑点杂交检测VEGF在脑AVMs中的改变。结果 VEGFmRNA弥散地分布于血管的各层组织和AVMs周围脑组织中,与正常脑血管相比,AVMs、AVMs周围脑组织VEGFmRNA表达增高。结论VEGF参与脑AV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