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Hallervorden-Spatz病的脑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allervorden-Spatz病(HSD)铁沉积的部位和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3例HSD的临床和脑MRI的特点,并和9例肝豆状核变性相对比。结果:铁在HSD的脑内各部位皆可沉积,脑MRI的T1、T2加权像均表现为低密度信号,呈“虎眼”征、“斑片”“斑点”、“麻点”样,而肝豆状核变性的T2加权像则为高密度信号。根据MRI特点提出HSD 6种类型,且各类型间和临床特点及病程有相一致的关系。结论:T1、T2加权脑内低密度信号是HSD的特点,且各类型间和临床有相一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2.
为探讨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分析了3例临床上曾误诊为Alzheimer病(AD)或AD合并Parkinson病(PD),后经临床、脑影像学或病理检查诊断为DLB的病例,结果和AD相比,DLB有如下特点;(1)缓慢进展性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2)反复发生的具体的生动的视幻觉;(3)四肢出现以僵硬为主的轻微对称性锥体外系症状;(4)脑萎缩相对比较轻。提出根据DLB的临床特点。在排除其他变性病的基础上,临床可考虑诊断为DLB。  相似文献   
113.
选择 2 4例Alzheimer病 (AD)病人 ,7例血管性痴呆病人和 2 5名健康老年人对照 ,用刺激回波采样方式 (STEAM )获取跨枕叶皮质区波谱 ,点分辨自旋回波波谱序列 (PRESS)获取右侧海马结构区波谱 ,体素大小2 0 .2mm× 2 0 .2mm× 2 0 .0mm ,分析N 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肌酐 (Cr)、胆碱 (Cho)、肌醇 (mI)及其与Cr的比值在三者间的差别。结果显示 ,枕叶皮质区和海马结构区的NAA、NAA/Cr在AD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均比对照组降低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其余各代谢物的信号强度和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说明AD病人跨枕叶皮质区和海马结构区 1H -MRS的改变主要表现为NAA的降低 ,这种降低可以为AD的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但是对痴呆不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4.
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区和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ulsinelli4血管闭塞法(4VO)的改良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用T型水迷宫试验检查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并以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VD大鼠4个脑区(额叶皮质、海马、丘脑和纹状体)和周围血浆中β-内啡肽(β-EP)含量。结果表明,VD组大鼠出现严重的学习、记忆障碍的同时其额叶皮质、海马丘脑和纹状体中β-EP含量分别为相应对照组的41%、66%、68%和43%,比对照组显著降低(降低32%~59%,P<0.05)。血浆β-EP含量在两组间则无显著差异。提示VD动物学习与记忆障碍可能与脑缺血后多脑区内β-EP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5.
为了探讨Alzheimer病患者海马神经元退变与钙-钙调素的关系,以尸检人脑海马组织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老年组和Alzheimer病组(前两组为对照组)。在钙vonKossa法染色后,借助显微分光光度计观察海马神经元中钙离子的变化,在荧光染色后通过显微荧光光度计了解钙调素的相对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钙离子在老年组和Alzheimer病组中增高,尤其是在Alzheimer病组;钙调素相对活性则明显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老年人和Alzheimer病患者钙沉积增加,提示体内钙平衡有一定变化,钙调素相对活性增加,提示神经元退变的过程可能同时伴随钙相对调节功能的增加,钙的内环境稳定和钙调素的相对活性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Alzheimer病神经元退变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6.
醒脑嗅剂“思美灵”是根据一位老中医的一种既可口服、又可鼻闻的家传秘方,主要成分为冰片、薄荷等,经科学方法配制而成的新型气态分子剂。经临床研究,这种嗅剂无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为验证“思美灵”提神醒脑的功效,我们对90例正常人用药前后的脑电图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7.
进行性间质肥大性多神经病,于1893年Dejerine-Sottas首次报导于婴儿期和儿童期起病的两个兄妹,表现为足畸形、脊柱后侧突、肢体远端无力、萎缩、感觉障碍,上肢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瞳孔光反射迟钝和眼球震颤。其中女性45岁死亡,后期已不能行走。尸检发现周围神经粗大。至1896年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称为Dejerine-Sottas病。国内仅见  相似文献   
118.
Alzheimer病患者海马神经元退变与原位癌基因c—fo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原位癌基因c-fos与Alzheimer病(AD)海马神经元变性的关系,我们以尸检人脑海马标本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老年组(此两组作为对照组)和Alzheimer病组,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海马神经元中原位癌基因c-fos信使核糖核酸(mesengerribonucleicacid,mR-NA)进行研究,并以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海马神经元中c-fosmRNA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lzheimer病海马神经元中原位癌基因c-fosmRNA的着色面积和积分吸光度明显增加。提示原位癌基因c-fos的过度表达,可能在Alzheimer病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9.
醒脑嗅剂“思美灵”是根据一位老中医的一种既可口服、又可鼻闻的家传秘方,主要成分为冰片、薄荷等,经科学方法配制而成的新型气态分子剂。经临床研究,这种嗅剂无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为验证“思美灵”提神醒脑的功效,我们对90例正常人用药前后的脑电图进行了观察。一、对像与方法: 观察90例健康成年人(18~40岁),男性51人,女性39人。受试者不午睡描记平静脑电图,出现a解  相似文献   
120.
我院神经内、外科于1969~1979年收治自发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身性疾病引起者除外),经临床检查、腰穿、脑血管造影确定诊断者142例。72例(5%)经开颅直接手术或尸检证实。计有颅内动脉瘤34例(23.9%),脑动静脉畸形52例(36.6%),脑底异常血管网症7例(4.9%),颅内肿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1.4%)。另47例(33%)虽经多次颈动脉、肱动脉逆行及椎动脉造影检查,其中42例随诊2~10年,6侧经脑C、T检查均未确定出血原因,称之为“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