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97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摘 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管癌发病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食管癌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4年重庆市肿瘤登记点报告食管癌新发病例,统计分析粗发病率、中标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趋势变化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进行判别。利用恶性肿瘤发病率差别分解法计算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恶性肿瘤发病的贡献率。[结果] 2006~2014年重庆市食管癌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由2006年的10.51/10万上升至2014年的17.79/10万,APC为7.68%(F=7.42,P<0.05)。中标率由2006年的9.16/10万上升至2014年的10.48/10万,APC为2.74%(P>0.05)。重庆市食管癌发病率上升受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的协同作用,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79.12%和20.88%。农村地区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129.01%和-29.01%。[结论] 重庆市食管癌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受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的协同作用,应加强非人口因素的干预工作,做好三级预防。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直流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然后分种统计捕获的蚊虫数.结果 三峡库区的优势蚊种为骚扰阿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人房成蚊密度均低于畜圈.优势蚊种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总体上最高峰在6-7月出现.结论 1997-2007年三峡库区成蚊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3.
目的:评价脑胶质瘤术后行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58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随机分为放疗组29例及放疗+ 化疗组29例.放疗组术后仅行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DT 60 Gy/4~6周;放疗+化疗组给予同样三维适形放疗,并同步于术后10~15 d(平均12 d)开始行超选介入动脉灌注尼莫司汀化疗,每4周1次,每次2.5 mg·kg^-1,共进行4~6次结束.结果:放疗+化疗组总有效率(肿瘤消失+肿瘤明显缩小) 75.9%(22/29例),1年生存率(75.86%),2年生存率(51.72%),与放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术后行同步放化疗,对脑胶质瘤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了解重庆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及趋势变化,为开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2010-2016年重庆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个案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潜在寿命损失率、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趋势检验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中F检验进行判别,检验水准α=0.05。结果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由2010年的78.84/10万下降至2016年的61.84/10万,APC为-3.25%,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6,P=0.01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PYLL%由2010年的0.26%下降至2016年0.22%,APC为-2.37%,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4,P=0.02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早死概率由2010年的2.56%下降至2016年的2.05%,APC为-2.76%,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9,P=0.026),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呈下降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5.
三峡库区仔猪血清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监测哨点仔猪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IgG抗体达到50%的时间段,为当地乙脑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的湖北省秭归县、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和渝北区共4个监测点采集仔猪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仔猪血清乙脑病毒IgG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仔猪血清乙脑病毒IgM抗体。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个监测点中,重庆市万州区和渝北区仔猪在5月初感染乙脑病毒,5月中旬乙脑病毒IgG抗体阳性率达到50%以上;重庆市涪陵区、湖北省秭归县仔猪在5月下旬感染乙脑病毒,6月中旬达到50%以上。其中猪场中的仔猪乙脑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于散养猪(χ2=43.797,P0.05)。结论三峡库区监测点仔猪乙脑病毒IgG抗体50%阳转时间出现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之间。  相似文献   
96.
水库蓄水前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蓄水前库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和病媒生物现状。方法在三峡库区库岸3km内地区监测自然疫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监测鼠和蚊的种群密度变化。结果2001~2003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22/10万,各种疾病逐年均成下降趋势;鼠密度平均为3.44%,有食虫目小兽、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等鼠种;蚊密度平均为74.59只/(间·人工h),有骚扰阿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白蚊伊蚊蚊种。结论库区存在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随着三峡新库生态环境的变化,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极有可能上升或暴发,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掌握库区人群成库前后的基本健康状况指标;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趋势;媒介生物鼠、蚊的分布、密度、带毒带菌情况、长江水质及饮用水水质变化情况等资料,为制定库区可能发生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库区重庆段沿江15个区县设立监测点,通过查阅资料、现场监测、实验室检测的方式收集资料。[结果]年均出生率为7.48‰,死亡率为4.23‰,婴儿死亡率6.95%,人口自然增长的年均率为2.61‰,人群期望寿命为72.27岁。居民死因前5位为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意外死亡和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44.0~477.7/10万之间;健康人群出血热、钩体、乙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3%、28.33%、32.76%。蓄水后鼠密度降低,鼠肺出血热带毒率为1.12%,鼠肾钩体带菌率为0.3%。蓄水后人房和畜圈蚊密度增高。生活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库区水源水和出厂水卫生质量差,尤其是细菌学指标不合格。三峡库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运行正常,库区的环境变化目前尚未对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造成明显的影响。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与全市其他地区基本一致,但存在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结论]该区今后应连续监测鼠密度,密切关注鼠传疾病鼠种的变化情况并长期对库区开展水质监测;在库区开展鼠传和肠道传染病的防制知识培训,作好应急准备。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评价出生死亡监测质量,校正三峡库区报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抽取的7061户居民逐户调查人口出生和死亡情况,再与同期监测系统所报告的出生、死亡资料进行核对,计算漏报率以及总体出生率和死亡率95%可信区间(C1)。结果 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出生漏报率为13.91%,死亡漏报率为15.60%,婴儿死亡漏报率为33.33%。校正报告出生率为8.92‰,估计总体出生率95%CI:8.38‰~9.45‰,校正报告死亡率为6.88‰,估计总体死亡率95%CI:6.37‰~7.38‰。结论 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出生和死亡报告质量符合国家疾病监测点质量要求。2002—2004年三峡库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在10.00‰以下。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重庆市恶性淋巴瘤发病趋势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对发病趋势的影响,为开展恶性淋巴瘤防控工作提供建议。 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4年重庆市肿瘤登记点报告恶性淋巴瘤新发病例,统计分析发病率、中标率、世标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进行趋势变化分析。采用差别分解法分析人口老龄化和其它影响因素对恶性淋巴瘤发病趋势变化的贡献率。 结果 重庆市恶性淋巴瘤发病率由2006年的2.31/10万上升至2014年的6.82/10万,APC为9.09%,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标率、世标率APC分别为5.34%与4.92%,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瘤发病率的上升受人口因素与其它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其它影响因素的贡献率(72.45%)高于人口老龄化的贡献率(27.55%)。 结论 2006-2014年重庆市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上升受人口老龄化与其它影响因素的协同影响,应重视恶性淋巴瘤的一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重庆市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及变化趋势。方法:整理2012年至2018年重庆市肿瘤登记点脑及神经系统肿瘤(ICD-10:C70-72)新发个案资料,采用SPSS 25.0计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与死亡率。男性与女性、城市与农村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变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of change,APC)进行分析,对APC进行t检验。结果:2012年重庆市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分别为5.52/10万、3.65/10万,2018年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分别为5.55/10万、4.40/10万,APC分别为-1.29%与2.71%,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标化发病率以年均6.82%上升(t=3.55,P<0.05)。农村地区脑及神经系统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分别以2.02%与4.81%上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重庆市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9/10万与2.66/10万,2018年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2/10万与2.53/10万,APC分别为0.10%与-0.60%,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开始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各年龄组均有发生,50岁后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上升。50岁年龄组脑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以17.47%与15.72%上升。结论:重庆市脑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对较低,并且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男性与农村居民脑肿瘤发病率快速上升,50岁年龄组发病率与死亡率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