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97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61.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二期蓄水前后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了解钩体菌型谱和优势菌型,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长寿区和丰都县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传染源监测,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患者、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均有散发钩体病例。2001-2005年总蓄水前和蓄水后鼠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P>0.05)。蓄水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蓄水后为鼩鼱。鼠带菌率为1.72%(10/583),与PCR检测阳性率(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0,P<0.01)。患者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26.84% (233/868),流行前期阳性率(23.85%)与流行后期(29.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5)。牛血清钩体抗体GMRT为1:29.97,优势菌群为拜伦群。结论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未出现钩体病流行,蓄水前后鼠密度无明显变化,但优势鼠种发生了变化,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人群自然感染免疫水平较低,是钩体病潜在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62.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的监测,及早发现鼠疫疫情,及时采取防制对策。方法采用鼠夹法监测室内外鼠密度;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采其血清检测F1抗体,梳检鼠体蚤查染蚤率情况。结果2005年共布鼠夹87327夹次,有效夹84146夹次,捕鼠1278只,鼠密度为1.52%,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67%,室外为1.41%;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4114只活鼠体上梳检鼠蚤,其中有326只鼠带蚤,共检鼠蚤853匹(蚤种类待鉴定),鼠体染蚤率7.92%,总蚤指数0.207。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尚未发现动物间鼠疫疫情。  相似文献   
163.
长江三峡工程对于根治长江水患,开发水利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三峡工程施工期间和蓄水运行后,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不容忽视,蓄水前后三峡库区传染病流行趋势变化情况值得关注。为此,国务院三峡办启动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其中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即该系统的子系统之一。  相似文献   
164.
目的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不同季节、不同海拔高度蝇类种类和密度变化,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分别于退水后的6月份和蓄水前的9月份进行监测。在消落区中按10 m海拔高度差设置3个监测海拔梯度,每个海拔梯度中用3只诱蝇笼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0年共捕获89只苍蝇,隶属7蝇种,其中棕尾别麻蝇45只,占51%,为优势种;其次是市蝇24只,占27%;家蝇10只,占11%;丝光绿蝇7只,占8%;伏蝇、铜绿蝇和夏厕蝇各1只,各占1%。结论在三峡消落区范围内,存在着多种蝇类,均处于低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5.
目的探索家庭主妇干预的方式,为开展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治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方法于2014年7-10月在重庆市永川区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临江镇和来苏镇,以"自愿报名"或"推选"的原则,各随机招募30名家庭主妇进行健康培训,并由接受培训的家庭主妇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干预,共599名干预对象,其中家庭主妇60名。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知信行问卷调查,用SPSS 21.0软件对干预前后慢性病相关知信行改变情况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干预后,慢性病的相关知晓率包括体重、腰围、食品标签、糖尿病病名、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和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的知晓率(分别为90.3%、83.0%、60.0%、93.0%、93.8%和78.3%)与干预前(分别为74.1%、65.3%、35.4%、79.1%、72.1%和51.0%)比较均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81、57.92、96.00、56.01、100.60和180.64,P<0.01);干预后慢性病相关态度也均有好转,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病相关生活行为中,吸烟、饮酒率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37.6%和53.6%下降为干预后23.9%和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25、218.61,P<0.01),主动咨询过医务人员慢性病预防控制知识的比例由干预前55.3%上升为干预后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P<0.01)。结论永川区家庭主妇健康教育与干预随访效果较好。建议推广家庭主妇的健康干预模式,从而改善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情况。  相似文献   
166.
目的:分析2006-2021年重庆市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长期趋势变化,为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21年重庆市宫颈癌发病个案资料,采用SPSS 25.0分析宫颈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发病率的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表示。结果:重庆市宫颈癌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由2006年的7.99/10万、8.52/10万上升至2021年的21.60/10万、14.64/10万,分别以年均8.44%与5.55%上升(P<0.01)。2006-2015年宫颈癌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分别以年均8.98%与5.65%上升(P<0.01),2015-2021年宫颈癌仅发病率以年均2.84%上升(P<0.01)。2006-2021年农村地区宫颈癌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增长幅度(13.09%与8.98%)大于城市地区(3.87%与2.63%)。 2006-2009年与2012-2014年宫颈癌发病率均是城市高于农村(P<0.05),2018-2021年宫颈癌发病率是农村高于城市(P<0.05)。重庆市宫颈癌发病率在20岁前低,2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5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2006-2021年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年龄组宫颈癌发病率分别以年均2.84%、4.29%、11.41%、10.85%、9.31%与4.81%上升(P<0.05)。结论:重庆市宫颈癌发病率高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农村地区增长幅度大于城市,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增长主要在2006-2015年间。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评价1997-2009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状况以及蓄水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在三峡库区选择9个县(区)的17个乡镇(街道)设立疾病和生物媒介监测点,1997-2009年连续系统收集人口出生死亡、传染病、生物媒介等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和空间分析以及蓄水前后比较,分析疾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库区人群健康状况.结果 三峡库区监测点2003年蓄水后7年室内平均鼠密度(2.22%)比蓄水前6年平均鼠密度(4.38%)下降49.32%;蓄水后室外平均鼠密度(2.76%)比蓄水前平均鼠密度(4.43%)下降37.70%.蓄水后人房年均蚊密度[35.09只/(间·人工小时)]较蓄水前[54.24只/(间·人工小时)]下降35.31%.蓄水后畜圈年均蚊密度[125.75只/(间·人工小时)]比蓄水前[179.46只/(间·人工小时)]下降29.93%.2003年蓄水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发病率分别较蓄水前下降22.88%、84.85%、95.03%和81.82%.在蓄水后,钩体病、疟疾和出血热各年发病率均处于较低水平(<0.4/10万),乙脑历年发病率<2/10万,下降幅度略低于重庆市和宜昌市.各年粗死亡率低于重庆市和湖北省的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为3.77% ~ 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婴儿死亡率为11.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未诱发疟疾、乙脑、钩体病、出血热等生物媒介传播疾病的明显升高,尚未发现水库蓄水对人群死亡率造成影响,库区人群总体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68.
颅内原发性肿瘤很多,临床常见颅内单发肿瘤;颅内多发肿瘤比较少见。颅内多发肿瘤有同源性和异源性两种。同源性多发肿瘤即一种质地的多个瘤体组织;异源性多发肿瘤指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质地的多个瘤体组织,异源性多发性颅内肿瘤实为少见。我科2008年10月收治1例颅内双源性原发性肿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9.
目的 探讨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其不同浓度单克隆抗体(bFGF-Mab)的方法对裸鼠入侵袭性垂体腺瘤移植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50只入侵袭性垂体腺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按区组随机排列方法分成bFGF组,30、20、...  相似文献   
170.
毛德强  李洪  冯连贵  苏培学  付军 《重庆医学》2011,40(27):2763-2764
目的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为三峡库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结果共捕获鼠195只,鼠密度为5.13%,其中室外鼠密度(6.98%)高于室内鼠密度(3.01%)(χ2=29.88,P<0.01)。检获蚤339匹,鼠染蚤率为39.50%,总蚤指数为1.74。结论三峡库区丰都县段未发现鼠疫疫情,黄胸鼠为主要鼠种,其携带蚤种主要为缓慢细蚤,且染蚤率及蚤指数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