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术前诊断为脑包虫病,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 WHOⅣ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产生误诊的原因,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识别能力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例胶质母细胞瘤误诊为脑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索Embase、PubM ed、CKNI、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产生误诊的原因。结果患者居住在四川省邛崃市,因"左侧肢体无力20多天"入院。术前诊断为脑包虫病,后行开颅手术去除病灶,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四川是包虫病高发区域之一,脑包虫病也不少见,因其可出现不典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容易与不典型胶质瘤混淆;对于症状明显难以确诊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2.
经颅多普勒在脑积水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脑积水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监测结果与患者颅内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积水患者纳入患者组,在行分流术前1d和术后5d分别行两侧大脑中动脉(MCA)的TCD监测;选择27例门诊体检健康个体为对照组,行两侧MCA的TCD监测。结果患者组行分流术前TCD监测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和阻抗指数(RI)明显高于对照组。RI值与脑积水患者颅内压呈正相关(r=0.701,P<0.01),PI值与脑积水患者颅内压也呈相关(r=0.426,P<0.05)。脑积水患者分流术后PI和RI值下降,Vm、Vd均上升(P<0.05)。结论TCD可作为评价脑积水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有效手段,RI和PI值是其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引导技术在大脑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8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验组56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采取术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进行肿瘤与皮质下白质传导束关系的评价,术中进行实时的荧光素钠染色,在显微镜下切除被染成黄绿色的肿瘤组织以及肿瘤浸润部分。对照组按传统常规方法切除肿瘤。对所有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体积、术前肢体运动功能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等进行均衡性评价。肿瘤切除程度用术后3d内的MRI增强扫描评定。术后随访6-24个月,进行肿瘤影像学评价,肢体运动功能评价和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KPS)。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均衡性检验指标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体积、术前肢体运动功能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等,经统计学处理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意义。疗效分析:实验组肿瘤全切除率大于对照组(80.4% vs 40.7%, P<0.05), 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术后致瘫率(25.0%)低于对照组术后致瘫率(66.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预后评估低级别胶质瘤实验组KPS为91?11,对照组KPS为82?9,p< 0.05;高级别胶质瘤实验组KPS为73?26,对照组KPS为43?27,p< 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结论: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引导技术应用于大脑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与传统胶质瘤手术相比较可提高胶质瘤的手术全切除率,降低胶质瘤的手术致瘫率,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4.
经额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雪松  毛庆  刘艳辉 《华西医学》2006,21(4):674-674
目的:研究和探索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经额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13例。结果:肿瘤全切8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后昏迷或死亡。结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是切除三脑室肿瘤的最佳入路之一,全切率高,术中对三脑室周围重要组织保护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5.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正  毛庆 《华西医学》2008,23(1):173-174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性肿瘤,发病率低,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9%~1%[1],占脑肿瘤的1%。1942年Stout和Murray首先报道并将其命名为hemangiopericy-toma[2],以往将其归为脑膜瘤的一种类型,Lolova对肿瘤酶组织化学的研究和Popoff的电镜观察,证实颅内HPC与身体其他部位的HPC完全相同,与脑膜瘤在组织学和生物学行为上均有不同之处[3,4]。后来,Joseph通过检测NF2基因,从分子基因水平证实,HPC与脑膜瘤不同源[3,5]。其来源于脑膜间质的毛细血管Zimmerman细胞,该细胞是紧贴毛细血管网状纤维…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癫痫患者视网膜动脉硬化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相关。方法正常对照组(A组)30例,根据血浆Hcy水平将90例癫痫患者分为3组:B组(Hcy〉50μmol/L)32例,C组(15~50μmol/L)30例,D组(Hcy≤15μmol/L)28例,分别进行眼底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发生率B组高于C、D组及对照组(P〈0.05);癫痫患者血中HCY水平和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r=0.314,P〈0.05)。结论随着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癫痫患者Hcy水平的逐渐增高,Hcy对癫痫患者眼底视网膜血管的损害逐渐加重,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比较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后行伽玛刀治疗组与未行伽玛刀治疗组复发时间有无差别,以探讨伽玛刀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34例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14例术后行伽玛刀治疗,20例未行其他任何治疗,34例患者均随访至复发,复发后均再次行手术治疗.统计两组复发时间,用t-检验判断两组有无区别.结果:术后行伽玛刀治疗组平均复发时间为10.57个月,术后未行伽玛刀治疗组平均复发时间为6.15个月,t=2.260,P=0.031<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未行伽玛刀治疗组早于伽玛刀治疗组复发.结论:伽玛刀治疗可以延缓胶质瘤手术后复发时间,是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在脑胶质瘤相关癫痫(GAS)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9例存在GAS,另3例不存在。所有患者均采用肿瘤切除术治疗,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及瘤周正常组织标本。采用脑片膜片钳记录组织标本的神经电生理情况,以明确是否存在GAS病灶;之后行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以判断mTOR通路是否与GAS相关。结果12例患者中,7例存在GAS患者的瘤周组织均检测到痫样放电,电位峰值为0.300^-0.429 mV,斜率为1.502 mV/ms;而在其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痫样放电;另2例存在GAS患者和3例不存在GAS患者,其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痫样放电。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存在GAS患者的瘤周组织中p-mTOR(相对表达量为1.002)和p-S6K(相对表达量为0.926)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不存在GAS的患者(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56、0.661,均P<0.05),而两者间mTO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33、1.178)和S6K(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25、0.917)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在GAS患者和不存在GAS患者的肿瘤组织中p-mTOR、mTOR、p-S6K及S6K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9例GAS患者中,8例的瘤周组织中p-S6K和p-mTOR染色均为阳性,而未发生GAS的3例患者瘤周组织中p-S6K和p-mTOR染色均为阴性;存在GAS患者和不存在GAS患者的肿瘤组织中p-S6K和p-mTOR染色均为阳性。结论初步提示脑胶质瘤瘤周组织mTOR信号通路激活与GAS有关,可能是同时治疗胶质瘤和癫痫发作的共同靶点。  相似文献   
79.
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而又最难治的恶性肿瘤,因其部位的特殊性,造成诊断困难,易复发而且难以治愈。因而寻找胶质瘤特异性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变得更为重要。生物标志物是近些年来出现在医学研究领域上的热点,它作为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指标,反映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状态及进程。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应用,已发现一系列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实用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关于胶质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一些研究进展,比如BRAF融合基因在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的作用,染色体1p/19q,6O-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甲基化状态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在弥漫性胶质瘤中的作用。这些标志物是近几年恶性胶质瘤研究的热点,对进一步完善胶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预后和开辟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背景与目的:儿童胶质瘤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本文探讨儿童颅内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内胶质瘤的108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幕上44例(40.7%),幕下64例(59.3%),其中幕上近中线处30例,幕下近中线处49例;全切79例(73.1%),次全切22例(20.4%),部分切除或活检7例(6.5%);病理结果为低级别胶质瘤93例(86.1%),高级别胶质瘤15例(13.9%);其中星形细胞瘤100例(92.6%)。99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86例随访至今无复发,术后生存率87.8%。结论:儿童胶质瘤临床上有其特异性,肿瘤好发于幕下和近中线处,病理类型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治疗应以全切肿瘤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