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因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住院治疗的TIA患者中41例内囊预警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并进行了3个月预后随访。 结果 41例患者中高血压病34例(82.9%),高脂血症24例(58.5%),吸烟18例(43.9%),糖尿病 9例(22.0%)。8例(19.5%)为纯感觉障碍,20例(48.8%)纯运动障碍,13例(31.7%)运动和感觉 均有障碍。37例(90.2%)患者有责任血管(颈内动脉或MCA)狭窄,11例患者行血管管壁HR-MRI检查, 其中10例(90.9%)可见MCA粥样硬化斑块。41例患者中30例(73.2%)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 5例(12.2%)患者3个月内进展为脑梗死,9例(22.0%)患者经对因手术治疗后无病情再发。 结论 内囊预警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MCA粥样硬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有效。有明确病因及手术 指征患者,应尽快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2.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4月余,加重2 d"入院。患者于入院4月前(2016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肢体抖动,每次持续1~2 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有时会伴有同侧肢体麻木、乏力感,上述症状每天发作1~2次,在站立、迈步或长距离行走后容易出现。发作时无头痛、头晕,无视物双影,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意识不清、肢体抽搐,无二便失禁。6月初至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脑梗死",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伴发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方法选取MS伴发抑郁症患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并选择MS不伴抑郁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抑郁症组患者每日给予抗抑郁药物盐酸舍曲林20mg,连续用药4周,观察其疗效及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MS伴发抑郁症患者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MS不伴抑郁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伴抑郁症患者应用盐酸舍曲林抗抑郁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治疗后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β、IL-6和TNF-α与MS伴发抑郁症存在相关性,提示MS可能通过细胞因子的作用激活了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全程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临床上存在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反应差异且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精准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基因检测是抗血小板药物精准治疗的核心环节。对于存在高危缺血风险或预后较差、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考虑行基因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检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阿司匹林抵抗人群,不推荐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可考虑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基于CYP2C19基因型进行氯吡格雷剂量调整的策略仍有待研究,而携带CYP2C19失功能等位基因的患者,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35.
目的:对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6月至2021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VST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抗凝治疗(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AT)组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AT组27例,EVT组27例。EVT组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直窦的患者比例、累及静脉窦数量、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明显高于AT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AT组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VT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T组(P<0.05),总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情况以及神经功能预后均与A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  相似文献   
36.
Guillain-Barré综合征( GBS )主要包括Miller-Fisher综合征(MFS)、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IDP)、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 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型神经病( AMSAN)、急性泛自主神经病和急性感觉神经病( ASN)等亚型.病理上可发现AIDP存在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  相似文献   
37.
1998年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1-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3]. 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简称"规培医师")在培训期间工作学习节奏快、压力大,医患关系紧张,在培训阶段处于"准工作状态",培训结束后面临结业考核和再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测定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QALB),探讨神经梅毒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确诊的93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38例)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55例),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脑脊液生物化学资料。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研究神经梅毒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神经梅毒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免疫球蛋白G(IgG)、IgG指数、IgG 24 h鞘内合成率、寡克隆带阳性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的QALB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16.42±9.24)×10-3 vs(3.60±1.1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07,P<0.01)。QALB偏高(> 7×10-3)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QALB正常(≤ 7×10-3)的患者,分别为92.11%(35/38)和67.27%(3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7,P=0.002)。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示QALB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410,P=0.024)。结论 血脑屏障损伤的神经梅毒患者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血脑屏障通透性越高认知功能障程度越严重,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助于临床评估神经梅毒患者的智力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39.
正Marchiafava-Bignami病(Marchiafava-Bignam disease,MBD)又称原发性胼胝体变性,1898年由Carducci最早进行描述,1903年两位意大利病理学家Marchiafava E和Bignami A在解剖3例饮用廉价红葡萄酒的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尸检时发现其病理变化而得名。该病是以累及胼胝体为主的脱髓鞘性疾病,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及营养不良患者。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因"反应迟钝、言语障碍12 d。"入院。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红细胞β-内啡呔(RBC-β-EP)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CIA)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均发病为48 h以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纳洛酮4.0 mg 加5%葡萄糖盐水中500 ml),对照组(10%川芎注射液3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每日一次,1 4天一疗程.测定治疗前后BRC-C3bRR,RBC-ICR,RBC-β-EP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均有效,但纳洛酮组较对照组RBC-C3bRR升高明显,RBC-β-EP、 RBC-ICR下降明显.结论表明纳洛酮能阻断过多β-EP与红细胞膜β-EP受体结合,有助于改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