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皮瓣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大鱼际桡侧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设计一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新皮瓣。方法选用成人尸体上肢30只,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大鱼际区皮肤的血管和神经来源、分支及吻合情况。结果所有标本均发现有拇指桡侧指动脉恒定存在。其中直接来源于桡动脉掌浅支或掌浅弓者有4例,占13.33%(4/30)。此时拇指桡侧指动脉全程走行于大鱼际肌的浅面,发出5~9个皮支营养整个大鱼际皮肤。来源于拇主要动脉者有26例,占86.67%(26/30)。拇指桡侧指动脉穿过大鱼际肌后,立即向内上方发出一粗大返支。这一返支发出2~7支皮支营养大鱼际远端2/3的皮肤,并向近端与来源于桡动脉掌浅支的皮支交通呈网状联系。结论拇指桡侧指动脉是大鱼际区皮肤的主要营养血管,可以设计以拇指桡侧指动脉为蒂的大鱼际桡侧皮瓣修复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28例的术后疗效。方法本组患者共28例29侧;平均年龄59岁。Fernandez分型:Ⅰ型5例5侧、Ⅲ型18例18侧、Ⅴ型5例6侧。术后8周,X线片示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架和科氏针,进行腕关节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2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12~38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6周。掌倾角平均9°(-2°~25°),尺偏角平均21°(13°~24°),桡骨短缩4mm的1例,3mm1例,2mm3例,其余均<2mm,采用Gartland和Werley腕功能评分标准: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结论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后肢肌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54只,建立后肢肌肉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3组,每组18只,每个时间点6只,A组为缺血再灌注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前给予1 min灌注1 min缺血重复3次后继续再灌注组,C组为缺血再灌注前给予10 min灌注10 min缺血重复3次后继续再灌注组,分别检测各组在再灌注1 h、3 h、9 h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肌肉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3组各项指标均升高,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除1h ICAM-1外,各时间点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A组(P<0.01),C组各时点各指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间多次重复停灌复灌后处理可减轻实验大鼠后肢肌肉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4.
张彦荣  王志波  张峰  李锰  毕伟 《疑难病杂志》2010,9(11):820-821,F0003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对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24只,建立后肢肌肉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假手术组,只进行常规解剖不阻断血管,15 h处理;B组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6 h,再灌注9 h;C组为缺血前给予10 min缺血,10 min灌注,重复3次后行缺血5.5 h,再灌注8.5 h组;D组为缺血5 h 57 min,再灌注前给予1 min灌注,1 min缺血,重复3次后继续再灌注8 h 57 min。各组大鼠均取血清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含量及肾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取肾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B、C、D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P〈0.01),C、D组明显低于B组(P〈0.01),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组织形态基本正常,C、D组组织形态学改变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均可减轻实验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肾损伤,且无差异。  相似文献   
55.
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常继发于肝硬化、腹腔内化脓性感染、肠炎、血液高凝状态、外伤或手术造成的损伤等,约1/4的患者无明显诱因,称为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症状常表现为剧烈腹痛,严重可致肠管坏死,需手术切除。即使没有发生肠管坏死也会有肠管静脉回流障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经腹手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7年收治的32例经腹手术治疗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根治率、围术期病死率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7%、0和5%,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11d。结论经腹食管胃吻合既能切除足够的食管,扩大淋巴结的清除范围,又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经腹手术对高龄患者和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7.
赵林  李林芳  刘增品  毕伟 《临床荟萃》2010,25(23):2095-2096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行非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25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收集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5例患者,两组均给予卒中基础治疗。氯吡格雷组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50 mg/d。阿司匹林组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75 mg/d。随访1年内两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阿司匹林组卒中复发率为13.5%,而氯吡格雷组复发率为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阿司匹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氯吡格雷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脑血管3D-CE-MRA检查46例,对其显示脑血管能力、病变的敏感性与真实性进行分析,并与3D-TOF-MRA比较.结果:3D-CE-MRA显示全脑动脉及细小分支和静脉系统.本组动脉瘤15例(17个),3D-TOF-MRA显示13个,3D-CE-MRA全部显示.脑动脉狭窄17例,3D-TOF-MRA表现动脉中断和闭塞,3D-CE-MRA表现出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6例,3D-CE-MRA显示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和引流静脉.脑肿瘤8例,3D-CE-MRA能显示肿瘤组织动态增强状态.结论:3D-CE-MRA诊断脑血管病变敏感率、准确率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mTHC对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脏器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取24只Wistar大鼠建立I/R损伤模型。灌注前15min和缺血前期分别予mTHC 10mg/kg给药2次。再灌注末期将大鼠断头,取肝、回肠和肺组织样本做生化分析;以肺湿重/干重计算肺损伤程度。结果应用mTHC后,肝脏、小肠、肺丙二醛(MDA)水平分别为(49.2±1.5)、(21.2±2.7)、(79.4±3.7)μmol/g,P〈0.01;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分别为(14.7±1.1)、(17.8±1.1)、(36.7±2.1)U/g,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分别为(1.34±0.1)、(1.72±0.1)、(1.20±0.1)μmol/g,P〈0.05,AST、ALT分别为(36.2±2.4)、(50.1±2.2)mg/dl,肺湿重/干重为6.9±0.5。结论mTHC可能对I/R诱发的器官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