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既往的文献多报道用椎板钩或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或讨论融合节段的选择。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和椎板钩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临床疗效的差异,并行影像学评价。 方法:选择66例连续观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段主弯、腰段代偿弯)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末端融合到T12或L1椎体。其中32例行椎板钩内固定,34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固定后最少随访2年。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螺钉组患者内固定后胸段Cobb角矫正程度及腰段Cobb角自发矫正程度明显大于椎板钩组(P < 0.001)。椎板钩组内固定后13例患者冠状面朝左侧失代偿大于20 mm(参照C7铅垂线),而椎弓根内固定组仅4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提示后路选择性融合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胸段主弯、腰段代偿弯),与椎板钩相比,椎弓根螺钉有更好的矫正效果且内固定后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2.
背景:节段融合辅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可提高融合率。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 方法:将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双侧与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后外侧融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融合率和对临近间盘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侧内固定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双侧内固定组明显缩短(P < 0.001)。双侧内固定组置入18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3枚穿透皮质刺激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单侧内固定组置入90枚螺钉未发生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单侧和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植骨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效果相同,但单侧内固定成本费用低、节省手术时间,置钉时穿破椎弓根皮质刺激神经根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23.
背景:在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高度2/3的重度压缩骨折病例中,椎体成形是禁忌的。 目的:验证可通过椎体成形联合患者体位设定治疗重度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方法:共75例骨质疏松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及体位设定复位,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4周组、4~8周组、>8周组,其中30例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程度超过原有椎体2/3,分别测量椎体压缩比(椎体前方高度/后方高度)和节段Cobb角,分析复位程度与发病持续时间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最初检查时患者骨折椎体前后方平均压缩比为0.60±0.15,椎体成形后增加到0.75±0.17。最初检查时Cobb角为(16.14±11.29)°,椎体成形后矫正到(10.71±12.08)°。压缩比差、矢状面骨折节段Cobb角差均随发病持续时间延长而减小。30例中的28例(占其中的93%)重度压缩骨折患者通过体位复位后,可行椎体成形。患者椎体成形后疼痛均缓解。提示椎体骨折发病时间越短,复位程度越好,Cobb角纠正越多,脊柱矢状面后凸畸形改善越明显,椎体成形后疼痛程度越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4.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5.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 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 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 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 < 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评价后路复位小开窗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随访自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在我科行手术的56例患者(男13,女43),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功能评定用Oswestry评分量表,对临床疗效、影像学表现和Oswestry评分进行评价与与常规椎板切除后原位融合的结论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4例(7%)围手术期并发症,52例患者中36(69%)例伴发腰腿病,其中29例(81%)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前平均滑脱程度为16%。术后复位到平均值为2%。(90%复位P〈0.05)。滑脱水平的间盘高度和节段性前凸术后无改变。疼痛评分量表(按10分计量),从术前9分降低到随访时的3分(降低了66%)。Oswestry功能评分量表显示术后患者获得77%(33/42达到要求)功能改善。结论:后路小开窗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有效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顽固性肩周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 肩周炎患者108例,行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 每5天1次,5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经2-3次治疗,随访6-18个月后,痊愈75例,占69.4%;显效27例,占25 %;有效4例,占4%;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98.1%.结论 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任何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9.
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内固定的使用提高了许多难治性脊柱疾患的疗效。但许多脊柱手术时间长、显露范围大并且需内固定,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区感染。术后感染后果严重,可导致内固定失败、骨髓炎、假关节形成等。而且感染难于诊断和治疗。一次或多次清创并持续使用抗生索是处理感染的有效手段,但无形中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并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0.
背景:椎体环截是近年来提出较多的脊柱矫形概念,因其操作技巧要求高,难度大,并发症多,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角度各不相同,很多研究者注重并发症分析,究其原因与操作步骤及方式有关。目的:分析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切除椎体1.6个,随访15-64个月,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Cobb角(冠状面及矢状面),并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的脊柱畸形患者共分5类,其中脊柱侧后凸畸形11例,重度侧凸畸形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4例,球状后凸畸形3例,角状后凸畸形1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平均冠状面畸形角度由84°矫正到35°,总的矫正率达到54%。治疗前平均矢状面畸形角度由90°矫正到42°,矢状面 Cobb 平均减小了48°。手术时间平均545 min(204-1355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1610 mL(50-8244 mL),平均失血量达65%。31例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3例术中神经功能异常(通过电生理监测及唤醒实验发现),及时处理后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提示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效果良好,但并发症高,操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