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神经前体细胞的免疫原性各家研究结果不一,尤其是体内移植后的机体免疫反应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体外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组成型及诱导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表达情况;体内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大鼠脑缺血组织后局部免疫细胞活化情况,探讨神经前体细胞的移植排斥可能性及模式。方法:自pCX.hrGFPES.D3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神经前体细胞,流式细胞术体外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II类分子表达及Y-干扰素诱导前后表达变化。实验分3组,磷酸盐缓冲液组、神经前体细胞组分别于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模型造模后经侧脑室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注射及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假手术组不造模。免疫组化法观察纹状区ED1+、CD4+、CD8+细胞浸润情况;淋巴细胞再刺激增殖实验观测神经前体细胞诱导移植大鼠颈部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与结论:神经前体细胞组成型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分子,几乎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I类分子:经Y-干扰素诱导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类分子进一步上调,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I类分子亦有轻度上调,提示神经前体细胞有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移植实验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磷酸盐缓冲液组及神经前体细胞组均表现强烈的ED1+、CD4+、CD8+细胞浸润(P〈0.05),说明脑缺血损伤本身能导致局部免疫细胞活化;神经前体细胞组比磷酸盐缓冲液组有更强的ED1+、CD4+细胞浸润(P〈0.05),提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可能导致局部免疫更进一步活化,且以CD4+细胞反应为主。磷酸盐缓冲液组及神经前体细胞组神经前体细胞诱导下的增殖指数值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1),但前两组增殖指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脑组织局部炎症导致颈部淋巴细胞增殖性增加,而离体神经前体细胞不足以单独刺激致敏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脑缺血环境下胚胎干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es DCs)能否诱导同源性神经前体细胞(NPCs)的移植耐受。方法:分别自129/svj p CX-e GFP ES-D3诱生NPCs及129/svj ES-D3诱生es DCs。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SD大鼠并相应分为预处理组及对照组,术后1周预处理组经尾静脉注射es DCs而对照组注射PBS,两组动物在预处理1周后侧脑室注射NPCs,2周后(MCAo术后4周)免疫组化观察纹状区CD4+、CD8+、ED1+细胞的分布差异,MTT法观察颈部淋巴细胞增殖性(PI),逆转录PCR(RT-PCR)半定量局部IL-10、IFN-γmRNA表达差异,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标记NPCs海马存活率。结果:预处理组大鼠,CD4+细胞浸润显著低于对照组(134.7±36.2 vs 198.8±59.6,P0.05),NPCs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预处理组对ED1+(298.8±75.9 vs 302.2±88.5)、CD8+(145.8±45.4 vs 134.3±39.0)细胞浸润、局部细胞因子mRNA IFN-γ(1.697±0.273 vs 1.829±0.250)、IL-10(1.147±0.260 vs 1.264±0.119)及外周淋巴细胞增长率(PI,1.245±0.211 vs1.331±0.235)无明显影响。结论:es DC可能通过降低局部CD4+细胞反应诱导针对同源性NPCs免疫耐受,尚无确切证据表明细胞因子途径参与该过程,确切的机理尚需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射NogoA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大脑皮质NogoA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53只,分为A组(对照组)、B组及C组,后2组分别经侧脑室注射随机序列寡核苷酸及NogoA反义寡核苷酸,在注射后12、24、48及72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大脑皮质NogoA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NogoAmRNA及其蛋白表达在脑室注射NogoA反义寡核苷酸后12h开始下降,24h降至最低,48h开始回升,72h恢复正常。结论脑室注射NogoA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NogoA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且可能成为中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24.
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回顾、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华神经科杂志创刊已经历了半个世纪,如实记录了我国50年来脑血管病重要临床防治诊疗研究发展的概况。今天,为了纪念50年来此领域辉煌的成绩,在此引用部分国家级研究项目和成果内容及其他资料,简要地做一个重点回顾。  相似文献   
25.
缺血脑保护治疗是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因为每一种治疗措施或者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达到脑保护,因而它既不单指某种脑保护剂,也不是单指某项措施,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即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达到挽救除不可逆坏死以外的所有具有潜在生存能力的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周边皮质脑红蛋白(Ngb)表达、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初步探讨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12只。模型组及观察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同样手术操作,但术中不插入线栓堵塞大脑中动脉。观察组大鼠于术后24 h采用跑台仪进行运动训练,每天训练1次,其余2组大鼠亦同期置于跑台仪上但不进行运动训练。于术后第3,7,14天时采用修订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于末次神经功能评定结束后断头取脑,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周边皮质Ngb、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及神经轴突再生相关指标[神经丝蛋白-200(NF-200)]表达情况。 结果 术后第3天时观察组mNSS评分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时观察组mNSS评分[分别为(6.83±1.03)分和(5.08±0.79)分]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Ngb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观察组Ngb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SO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NO、MD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结论 运动训练有利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梗死周边皮质Ngb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以及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体外观察ES-D3鼠胚胎干细胞(mESCs)及其衍生神经前体细胞(NPCs)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从mESCs诱导出NPCs,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ESCs及NPC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Ⅱ类分子的组成型表达,及γ干扰素(IFN-γ)诱导作用下MHC分子诱导型表达情况。结果:mESCs在未分化前少量表达MHC-Ⅰ分子但几乎无MHC-Ⅱ分子表达,经诱导分化成NPCs后MHC-Ⅰ分子表达明显上调但MHC-Ⅱ分子仅微弱增加;运用IFN-γ诱导ESCs及NPCs,二者MHC-Ⅰ分子表达进一步增加,而NPCs MHC-Ⅱ分子也呈现相当程度上调。结论:ESCs及其衍生的NPCs具有一定免疫原性,体内移植之后可能引起针对MHC Ⅰ类或Ⅱ类抗原的移植排斥。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Cs)移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表达及小胶质细胞捕获OECs情况。方法:用新生近交系Wistar大鼠嗅球培养出OECs,经荧光染料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后注入同系EAE Wistar大鼠侧脑室,免疫组化检测OECs髓鞘碱性蛋白(MBP)、单核巨噬细胞诱导分子1(ED1)和CFSE共表达情况。结果:培养OECs不表达MBP,经侧脑室移植后在EAE大鼠脑内出现多量MBP+CFSE+细胞,同时在大脑广泛区域及血管周围间隙出现多量ED1+CFSE+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OECs在EAE环境下表达MBP分子,其抗原能被脑内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捕获。  相似文献   
29.
脑组织缺血后梗死灶周各种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上调,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微血管新生,血管新生的程度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给予血管生成生长因子能起到促进脑血管生长、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的作用,从而为脑缺血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一个硫胺素焦磷酸激酶缺乏症(thiamine pyrophosphokinase deficiency,TPKD)家系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分析TPKD家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对家系成员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先证者,女,2岁8个月出现发作性共济失调伴肌张力障碍,此后反复发作共济失调7~8次。11岁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