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9篇 |
综合类 | 83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5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NF)-γ的影响。方法 60例行肺癌根治术的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对照组(全凭静脉麻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麻醉前30 min(T0)、术毕(T1)、术后2 h(T2)、2 d(T3)和5 d(T4)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期血浆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和INF-γ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建模。结果两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比例均在T1期显著下降、T2期降至最低(P0.05)。两组CD8~+均于T1期上升,其中对照组上升显著(P0.05)。观察组CD3~+、CD4~+和CD4~+/CD8~+在T4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NF-γ、TNF-α水平均在T1期下降,T2~T3期降至最低、T3~T4期逐渐恢复。观察组INF-γ水平在T2~T4期恢复较对照组快,而TNF-α在T2恢复较对照组慢(P0.05)。两组IL-6、IL-8和IL-10水平均在T1期显著升高,并于T3~T4期逐渐恢复正常。观察组IL-6和IL-8水平在T2期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在T1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CA模型表明,两组围术期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和5种细胞因子的代谢均发生了显著紊乱,但观察组恢复较对照组快。结论静脉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对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血浆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和INF-γ水平的综合影响优于全凭麻醉,更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明确诊断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成BiPAP通气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BiPAP组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压(SBP)、呼吸困难缓解程度、肺部体征和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73.08%。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能改善氧合、动脉血氧分压及呼吸困难,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4.
CT导引下肝囊肿硬化剂治疗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评价CT导引下肝囊肿硬化剂治疗的疗效。材料和方法:22例24个肝囊肿用19~20G针穿刺抽吸,并注入99.7%酒精到囊腔。囊腔大小直径为1.6~19cm,抽出囊液为3ml到2600ml。结果:本组随访病例为11例(13个囊肿),随访时间为1个月~4年,疗效为92%,其中囊腔消失占38%。其并发症仅为腹部疼痛。结论:CT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硬化剂治疗肝囊肿已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方法,此法安全,并发症少而疗效好。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新生儿穿刺疼痛缓解方法的有效性,追踪疼痛刺激对婴儿期喂养、神经系统发育、睡眠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0例。干预组分别行非营养性吸吮、口服葡萄糖水、屈曲环绕姿势、播放低调轻快音乐及皮肤涂抹利多卡因软膏。分别在刺激前,刺激时,刺激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做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刺激前后患儿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患儿出院后每月电话追踪婴儿期喂养、神经发育、睡眠情况。结果干预组及对照组在疼痛刺激后均出现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前后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疼痛评分有显著差异,其中第5组在刺激后1分钟评分最低,第2、4组刺激后5分钟评分开始下降,第1、3组刺激后10分钟评分开始下降。出院后追踪发现对照组早期呕吐及夜惊、哭闹不安与干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环境、行为、药物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有效,其中药物干预效果最为显著,口服葡萄糖水及音乐干预较非营养性吸吮、体位治疗更为有效。反复致痛性刺激可导致婴儿短期胃肠功能紊乱及神经兴奋性升高,但远期追踪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股骨颈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235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0岁,新发、单侧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为半髋关节置换术。排除标准:合并全身其他骨折;术前输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者;病历资料不完整者。根据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饮酒、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血小板(PLT)、术前白蛋白、术前凝血功能、术前抗凝药使用、骨折Garden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假体类型、术后是否引流、术后血钙浓度、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5例研究对象,输血组60例,输血率为25.5%。两组患者在术前Hb(χ2=62.831)、麻醉方式(χ2=6.539)、手术时间(χ2=79.392)、术中出血量(χ2=74.515)、假体类型(χ2=5.631)方面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Hb水平(Hb<100 g/L)、手术时间延长(时间≥60 min)、术中出血量增多(出血量≥200 ml)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5,校准曲线的斜率接近1,提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论基于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这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预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望为临床上早期甄别术后高风险输血患者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评价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肺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F344大鼠20只,体重200~ 250 g,2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0),HGF组经颈外静脉注射5× 105个HGF基因修饰MSCs,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1ml DMEM培养液.移植后28d,测定平均肺动脉压,然后取肺组织,测定hHGF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以反映肺小血管内皮增生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Ⅷ因子表达,以反映肺小血管密度,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HGF组平均肺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hHGF含量、小血管内皮增生程度和小血管密度升高(P<0.01).HGF组肺小血管结构未见异常.结论 hHGF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肺内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MSCs).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hHGF基因慢病毒载体质粒(lenti-hHGF)转染至293F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液感染大鼠MSCs细胞,经过G418筛选得到稳定分泌hHGF的MSCs细胞株(hHGF-MSCs细胞).以转染空载体细胞(eGFP-MSCs)、未转染慢病毒载体的MSCs细胞作为对照.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HGF的表达.hHGF-MSCs细胞分别加入成骨诱导剂或成脂诱导剂培养,分别采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表型.结果 与未转染慢病毒载体的MSCs细胞和eGFP-MSCs细胞比较,hHGF-MSCs细胞hHGF表达上调(P<0.01).hHGF-MSCs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具有明显的成骨和成脂表型,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 成功构建hHGF基因修饰大鼠MSCs. 相似文献
90.
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的评价及异丙酚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异丙酚对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n=8):A组,肝脏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再灌注即刻从股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ml·kg-1·h-1 60 min;B组,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异丙酚20 mg/kg,继之输入5%异丙酚50 mg·kg-1·h-1 h;C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未予缺血,余处理同A组。再灌注6 h后取肝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的变化。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A组凋亡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明显增加,且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肝窦内皮细胞,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则较少。与A组相比,再灌注6 h B组TUNEL阳性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肝组织DNA片段形成也明显减少。同时,B组肝组织坏死程度、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JD<0.01)。电镜显示B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也明显轻于A组。结论 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主要特征。异丙酚可以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