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颌面部复发性成釉细胞瘤伴肺转移临床、影像、病理分类综合诊断机制.方法:回顾我院收治的1 例复发性成釉细胞瘤伴肺转移病例,对其多学科诊断及治疗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例患者成釉细胞瘤多次治疗,颌面部骨组织及软组织多处反复复发,影像学提示颅底侵犯并出现肺部多发转移,组织病理显示细胞生长活跃,免疫组化显示:PCNA(+),nm23(-).结论:多次复发的成釉细胞瘤细胞生长活跃,易浸润周围组织,可侵犯颌面部多处组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其复发及转移与PCNA高表达和nm23低表达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运用于口腔种植的成像要点及第三方软件Simplant软件的手术模拟功能的实现方式。方法:对经临床筛选的5例下颌后牙种植患者使用CBCT成像,测量种植区牙槽嵴颊舌向牙槽嵴宽度(H1)、牙槽嵴顶至下颌神经管上壁的高度(H2),并对种植部位下颌神经管颊舌向位置进行评估。使用Simplant软件对口腔种植的种植体、基台、种植修复体、种植体承受的侧向应力、种植体周围骨密度进行模拟计算。结果:5例后牙种植患者,H1在9.9~12.0mm之间,H2在8.8~15.5mm之间,下颌神经管由后向前走行,越近磨牙后方越靠近舌侧。5例患者均参照手术模拟的结果行种植手术,术后6个月随访无种植体失败。结论:CBCT对种植区可进行精确的三维术前评估,结合第三方软件Simplant的手术模拟功能可使种植过程更加简便可控。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术前定位评估。方法23位埋伏牙患者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SCT)进行术前检查。SCT横断面扫描后应用表面阴影遮盖技术(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 和多平面重建技术(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对埋伏牙进行三维重建。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对埋伏牙位置、形态、牙根弯曲、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定位研究,评价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S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呈现埋伏牙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传统平片和SCT对埋伏牙位置评估的准确性分别是37.0% 和 100%,对牙根弯曲诊断的准确性为44.4%和88.9%。 结论 S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恰当的口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5.
背景:埋伏牙会造成恒牙的异位,咬牙合 紊乱并影响美观和咀嚼功能。而清晰的影像评价是正确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术前定位评估。
方法:23例埋伏牙患者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进行术前检查。螺旋CT横断面扫描后应用表面阴影遮盖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埋伏牙进行三维重建。分别通过传统平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对埋伏牙进行术前评估。所有埋伏牙最终经外科拔除证实,分别计算平片和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与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呈现埋伏牙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传统平片和螺旋CT对埋伏牙位置评估的准确性分别是37.0%和100%,对牙根弯曲诊断的准确性为44.4%和88.9%。结果表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恰当的口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如何使用Simplant软件对上颌骨骨量不足的患者进行颧种植体设计,并在手术导航中实施。方法: 5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使用Simplant软件基于CBCT数据进行种植体设计,并在导航下实行手术。结果: 5例患者植入种植体后,位置与术前设计方案比较发现,种植体与Fankfort平面所成角度(angle,A)偏差小于1°,颧骨内种植体的长度(length in zygoma,LZ)距眶壁距离(distance to orbit wall,D)、牙槽骨内种植体长度(length in alveolar bone, LA)的偏差均小于2 mm,术后12个月随访无种植体失败。结论: 通过Simplant软件进行颧种植体设计,可以使种植方案更加完善,与手术导航系统的联合使用可以实现精准手术,大大提升了复杂颧种植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7.
颌骨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患者与正常对照人群下颌骨相关指标的差异,探讨颌骨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相关性。方法:应用计算机处理软件对80例健康对照组和40例骨质疏松患者的数字曲面体层片的颌骨骨密度及相关指标测量:牙槽骨骨密度、骨高度、下颌骨下缘皮质厚度(CW)、曲面体层下颌指数(panoramic man-dibular index,PMI)、牙槽骨吸收指数(mandible resorption index,MRI)进行测量分析,并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质疏松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CW(3.8vs4.27)、PMI(0.30vs0.33)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骨高度(10.64vs10.56)、牙槽骨骨密度、MRI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下颌骨骨形态改变明显,全身骨代谢和颌骨骨质的改变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比CBCT法与数字化X线成像法(RVG)对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评估的差异。方法:对101颗离体牙进行唇舌向及近远中向数字化X线片拍摄和CBCT高清牙列模式扫描,对图像进行根管数目、Vertucci根管分型、根管钙化和根尖口开口位置的评估,并通过CBCT图像建立偏角度投照的三角函数模型,计算偏向投照的角度。结果:CBCT法显示有30颗为双根管,RVG近远中向投照显示有36颗为双根管,卡方检验显示对根管数目和Vertucci根管分型两种方法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对根管钙化和根尖口开口位置的评估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0颗双根管牙中下颌恒切牙唇舌向双根管的最大距离(LaL)在0~1.5 mm之间的,85.7%的为Vertucci III型,LaL在1.5~2 mm之间的,66.7%为Vertucci IV和V型。以根尖片上双根管显示距离为1 mm计算,LaL在1~2 mm之间的,偏向投照角度为26.6°~45.0°,LaL在0.1~1 mm之间的,偏向投照角度为45.0°~84.3°。结论:CBCT高清牙列模式扫描和RVG投照对于根管数目和Vertucci根管分型的评估具有显著性差异,对于根管钙化和根尖口开口位置的评估不具有显著性差异。LaL在1~2 mm之间时,偏角度投照的临床可操作性较强。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裂纹宽度对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检测根管治疗后隐匿性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VRF)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26例根管治疗后怀疑隐匿性牙根纵裂患牙,所有患牙均行CBCT扫描并进行术前CBCT评价裂纹有无,所有患牙均因折裂或明显骨吸收拔除,拔除后的离体牙在显微镜下确认裂纹有无,并将拔除后的VRF患牙立即进行micro-CT扫描,使用ImageJ对micro-CT图像检测出的裂纹进行宽度测量。将VRF患牙中CBCT裂纹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裂纹宽度使用t检验比较裂纹宽度的差异。结果:26个患牙拔除后确认24个为VRF患牙,24个患牙共有49条裂纹,CBCT术前诊断VRF患牙11颗,CBCT评价VRF牙的灵敏度为45.83%,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50%,micro-CT扫描VRF牙检出的准确率为100%,裂纹检出的准确率为95.92%。对micro-CT图像上检测出的裂纹使用ImageJ测量CBCT阴性组的裂纹宽度在15~99μm之间,阳性组的裂纹宽度在62~288μm之间,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裂纹宽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管治疗后隐匿性牙根纵裂牙在体CBCT检测的准确率相对较低,裂纹宽度是影响CBCT检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0.
目的:采用CBCT观察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分析下颌切牙唇舌径宽度及近远中宽度与单双根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名进行CBCT扫描的患者,共计282颗下颌切牙,测量其釉质牙骨质界处唇舌径及近远中径宽度,并观察其根管形态。结果:下颌切牙单双根管的唇舌径宽度平均宽度分别为5.62mm、6.35m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性别差异无关,唇舌径的宽度的最佳界值为6.05 mm。单双根管的近远中径宽度平均宽度分别为4.00mm、4.04mm,无显著性差异(P=0.423)。结论:当唇舌径宽度大于或等于6.05mm时,可以提示下颌切牙双根管的存在的可能,唇舌径宽度的大小能够作为一种下颌切牙根管治疗术前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