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8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22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16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353篇
内科学   151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530篇
预防医学   247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237篇
  8篇
中国医学   308篇
肿瘤学   7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61.
目的 研究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SPE)对电离辐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抗电离辐射作用机制.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别给予10000、1000、500、250、125、62.5、30、15、5、1μg/ml SPE溶液处理24 h;HUVEC细胞暴露于10 Gy60Co γ射线照射后培养30 h,分别给予125、250、500 μg/ml SPE溶液处理24 h;HUVEC暴露于10 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培养1h,加入100 μl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细胞)溶液,1h后除去未黏附的细胞,分别给予125、250、500 μg/ml SPE溶液处理3h.采用MTS法检测以上溶液细胞活力变化.HUVEC暴露于10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培养6h,分别给予125、250、500 μg/ml SPE溶液处理3h后,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含量,继续培养6h后,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Bcl-2、Bax、THBD、γH2AX、ICAM-1、VCAM-1等蛋白表达.结果 HUVEC可耐受1000 μg/ml以下的SPE溶液.对10000 μg/ml SPE溶液,其细胞活力下降极显著(P<0.0001).与辐射模型组相比,250和500 μg/ml SPE剂量组的辐射HUVEC活力显著升高(P<0.01)、与U937细胞间黏附比例显著降低(P<0.01);SPE各组的ROS、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GSH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效应强度与剂量均呈正相关.SPE各组Bcl-2、THBD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ax、γH2AX、ICAM-1及VCAM-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SPE可通过调节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凋亡能力和细胞活力,通过抑制单核细胞黏附、降低脂质过氧化、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等机制,对电离辐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2.
杜阳  姚琳丽  杨阳  高明  郝爱军 《解剖学报》2013,44(2):163-169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对缺氧导致的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WMD)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d龄新生小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及治疗组,后两组经缺氧箱缺氧法制备脑室周围白质损伤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2h给予治疗组存活鼠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之后每日1次,1d、3d、7d后各处死3组部分动物。取全脑切片进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小胶质细胞的募集以及炎性因子的分泌情况;取脑室周围白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炎性因子分泌水平;利用RT-PCR法检测致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分泌以及两类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变化情况;治疗组结束给药于7d,分别于5d、8d、10d、12d、30d进行神经行为学实验,观察其感觉运动功能的发育。结果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促进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脑瘫症状,改变活化小胶质细胞中M1型细胞和M2型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使促炎性因子分泌降低,抑炎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升高,改善损伤导致的神经发育异常及神经行为缺陷。结论 利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可以抗炎,并可以诱导小胶质细胞向神经保护方向转化,调节炎性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通过抑制sox19b基因的表达,探讨sox19b基因在斑马鱼胚胎眼睛发育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显微注射sox19b 吗啉寡聚核苷酸(MO)抑制sox19b 基因的表达,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表型的变化;采用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及HE染色、RT-PCR和整封原位杂交等方法探讨敲除sox19b 后对斑马鱼胚胎眼睛发育的调控机制。 结果 敲除sox19b 基因后,斑马鱼胚胎眼睛发育受到影响,表现为眼睛变小或缺失,视网膜及晶状体结构发育异常(n =57/93);眼睛发育过程中重要调控基因 rx3、pax2a及 vsx2 等表达明显降低,进而影响眼睛的发育和形成。 结论 sox19b 基因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可以通过调节眼区转录因子的表达进而影响斑马鱼胚胎早期眼睛的发育和形成。  相似文献   
64.
梁秋霞  李威  徐鹏  徐涛  王辉  张颖  杨阳 《全科护理》2021,19(23):3310-3311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新形势下部队的使命任务对战备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军先强体"[1 ] ,体能训练是提高军人综合素质,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和战斗技能的重要内容[2-3 ].军队医院是区域卫生卫勤保障的核心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5 ].当前军队医院卫勤训练及医疗保障任务较为繁重,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工训矛盾十分突出[6-8 ].因此,在训练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需要加大训练强度,强化参训人员体能.一般来说,可以有意识进行生理极限训练,通过负重、超负荷、高消耗的体能训练,提高抗疲劳能力[9-10].  相似文献   
65.
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RCC)早期即发生远处转移,但极少转移至头颈部。本文基于2016—2018年间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2例以颌骨肿物为始发症的RCC病例,回顾RCC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分析颌骨病变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为减少误诊误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XN-9000全自动血细胞检测流水线系统对白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 2)专用负压管对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和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收集的238例受试者(其中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6例、粒细胞性白血病17例、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5例、健康儿童80例、健康成人100例)采集静脉血2 mL,采用XN-9000全自动血细胞检测流水线系统在1 h内完成推片、瑞姬染色、阅片,同时采用手工推片、手工瑞姬染色,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主管技师进行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238例受试者EDTA-K 2抗凝血仪器推片后分别采用仪器染色和手工染色分类计数Ⅱ型反应性淋巴细胞结果[(8.65±2.35)%、(8.55±2.45)%]明显高于手工推片仪器染色和手工推片手工染色结果[(4.57±2.55)%、(4.67±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者(健康儿童及成人)、粒细胞性白血病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抗凝血经仪器推片分类计数Ⅱ型反应性淋巴细胞分别为(3.2±0.5)%、(3.5±0.4)%、(3.6±0.5)%,与手工推片结果[(3.1±0.8)%、(3.2±0.6)%和(3.4±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细胞形态有明显改变: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外形不规则,着色不均,边缘蓝色较深,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细胞质呈淡紫红色,似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反应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Ⅱ型反应性淋巴细胞的仪器推片结果为(85.2±5.6)%,与手工推片结果[(3.5±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N-9000全自动血细胞检测流水线系统对EDTA-K 2抗凝血活化膨胀的白细胞无法调节推片力度,加之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密度高、阻力大而致细胞形态改变,使淋巴细胞似Ⅱ型反应性淋巴细胞,影响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手工推片可调节角度、速度及力度,细胞形态不易改变。当Ⅱ型反应性淋巴细胞多时,必须手工推片手工染色,显微镜检查确证后方可发报告。  相似文献   
67.
68.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中亚鸢尾中3种具有抗炎活性的黄酮类成分4’-羟基-5,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尼鸢尾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4’-羟基-5,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含量。方法:色谱柱为HC-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3%磷酸溶液,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5 nm,柱温:25℃,进样量:5μl。结果:4’-羟基-5,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尼鸢尾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4’-羟基-5,3’-二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质量浓度分别在5.25~84.00μg·ml-1(r=0.999 5)、3.25~52.00μg·ml-1(r=0.999 6)和3.25~52.00μg·ml-1(r=0.999 8)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7%(RSD=1.58%)、98.65%(RSD=2.17%)和97.21%(RSD=3.46%)(n=9)。结论:该方法准确度好,精密度高,可用于中亚鸢尾中3种黄酮类成分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指出,可试用磷酸氯喹进行抗病毒治疗。氯喹既往用于疟疾、肠外阿米巴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关于其不良反应已有较多报道。本文重点对氯喹相关严重不良反应以及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和处理进行文献回顾,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氯喹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