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557篇 |
免费 | 3239篇 |
国内免费 | 24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22篇 |
儿科学 | 643篇 |
妇产科学 | 412篇 |
基础医学 | 3294篇 |
口腔科学 | 795篇 |
临床医学 | 9240篇 |
内科学 | 4835篇 |
皮肤病学 | 609篇 |
神经病学 | 1787篇 |
特种医学 | 26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7篇 |
外科学 | 4649篇 |
综合类 | 20365篇 |
预防医学 | 7392篇 |
眼科学 | 839篇 |
药学 | 8056篇 |
116篇 | |
中国医学 | 8136篇 |
肿瘤学 | 17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5篇 |
2023年 | 1303篇 |
2022年 | 1499篇 |
2021年 | 1791篇 |
2020年 | 1278篇 |
2019年 | 1288篇 |
2018年 | 1413篇 |
2017年 | 841篇 |
2016年 | 1142篇 |
2015年 | 1257篇 |
2014年 | 3472篇 |
2013年 | 2537篇 |
2012年 | 2806篇 |
2011年 | 3292篇 |
2010年 | 3030篇 |
2009年 | 3164篇 |
2008年 | 3175篇 |
2007年 | 3276篇 |
2006年 | 3063篇 |
2005年 | 3242篇 |
2004年 | 2923篇 |
2003年 | 2664篇 |
2002年 | 2131篇 |
2001年 | 2149篇 |
2000年 | 2477篇 |
1999年 | 2488篇 |
1998年 | 2181篇 |
1997年 | 2138篇 |
1996年 | 2008篇 |
1995年 | 1986篇 |
1994年 | 1678篇 |
1993年 | 1307篇 |
1992年 | 1167篇 |
1991年 | 1087篇 |
1990年 | 893篇 |
1989年 | 755篇 |
1988年 | 477篇 |
1987年 | 392篇 |
1986年 | 318篇 |
1985年 | 290篇 |
1984年 | 243篇 |
1983年 | 249篇 |
1982年 | 223篇 |
1981年 | 192篇 |
1980年 | 128篇 |
1979年 | 96篇 |
1978年 | 50篇 |
1975年 | 37篇 |
1965年 | 31篇 |
1964年 | 3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谷氨酰胺对肝门阻断后肠道损伤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肝门阻断后肠道损伤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对照组(B组)和实验组(C组).采用Pringle法进行肝门阻断,持续35min,在肝门阻断前C组大鼠腹腔注射Gln.分别于肝门阻断前及再灌注后2、4、24 h,每组各选取10只大鼠,测定肠道组织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水平,检测血清TNF-α水平以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再灌注后B组肠组织中MDA水平增高(P<0.05),而GSH及SOD水平下降(P<0.05),TNF-α及内毒素水平明显增高(P<0.05).再灌注后2h及4h,C组肠道GSH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与B组相比,再灌注后C组肠道组织SOD活性明显增高,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TNF-α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门阻断可以造成肠道屏障的破坏;而Gln对肠道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并将减少内毒素易位、炎性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97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及其对T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至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大鼠蛛网膜下腔,探讨其治疗效果以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取6周龄SD大鼠10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细胞分离及培养,传至第6代后收集细胞。雌性8周龄SD大鼠60只,采用重物打击法制备SCI模型,从BBB后肢功能评分为0的存活大鼠随机取40只分为两组,每组20只。实验组(A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经BrdU标记的细胞浓度为2×106/ml的MSCs细胞悬液1ml;对照组(B组):注入等量L-DMEM。另取20只正常雌性8周龄SD大鼠作为空白组(C组)。于第1、2和3周行BBB后肢功能评分,并采外周血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第3周时,A、B组大鼠取损伤处脊髓,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A组BBB后肢功能评分第3周优于B组,但仍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在第1、2和3周均较B、C组少,CD8+T细胞在第2、3周较B、C组少,CD4+/CD8+T细胞比值在第1周较B、C组少,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8+T细胞比值在第2、3周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A组第3周脊髓损伤处空泡缩小,有组织长入,较B组有轻微改善,但未明确见到BrdU阳性标记的MSCs。结论MSCs经蛛网膜下腔移植对SCI有一定治疗作用,且在一定时间内不引起机体排斥反应,在第1周对T细胞亚群的抑制更为明显,为临床利用MSCs治疗SCI及其他疾病提供了免疫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74.
目的:检测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不育患者血清中抗精子蛋白17(Sp17)的抗体,探讨该抗体在免疫性不育血清学诊断和免疫避孕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用重组人Sp17作为抗原,ELISA法检测62例AsAb阳性血清中Sp17抗体阳性率及滴度,分析AsAb中抗Sp17的含量。结果:AsAb阳性血清中Sp17抗体阳性率为56.5%,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Sp17抗体占AsAb的(10.09±7.4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17是重要的精子抗原组分,血清中Sp17抗体的检测可作为不育患者辅助诊断指标,同时也提示Sp17可能是一种免疫避孕候选抗原疫苗。 相似文献
97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顽固性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且处理十分棘手的高风险病症,处理不当危及生命。2001年3月~2006年1月,我院对12例住院患者采用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microwave endometroal ablation,MEA)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76.
不同干预因素对供皮区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去探讨较厚供皮区的较好覆盖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①不同生物敷料覆盖供皮区的观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8例患者16鼓皮供区分为8个区组,每组4个创面。观察区分别行"L"、"Z-S"、"Z-Y"、"Z-J"覆盖。②复合皮与凡士林油纱覆盖供皮区的对比观察:选取后躯作供皮区,取皮厚度0.6mm,共23例,将1鼓供区创面一分为二,共46处创面,形成23个对子,随机选取1组应用"F"覆盖,对照区单用"L"。③皮下注液对取皮厚度的影响:当同时切取2鼓时,1鼓注液另一鼓不注液;当切取1鼓时,其中1/2注液,另1/2不注液。皮下注液完成后,同一医师用同一皮鼓切取同厚皮肤(0.6mm)。取皮结束时供皮区均应用凡士林油纱覆盖。用活检器分别取自游离皮肤组织注液区和非注液区各一块,置体积分数10%的中性缓冲甲醛中固定。结果从愈合天数上观察不同覆盖物中以"Z-S"组愈合最快,其次是"L"组,自愈最慢的是"Z-Y"组。"Z-J"组供区愈合后外观瘢痕增生程度及患者自诉瘙痒、疼痛程度明显减轻。"F"组瘢痕增生程度及患者自诉瘙痒疼痛程度最轻,外观接近正常皮肤;取皮前皮下注液后使得皮肤线向外推移,较少或不伤及网状深层,便于取得较薄的中厚皮,从而有利于供皮区愈合。结论对于中厚或厚中厚供皮区如条件允许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刃厚皮所形成的复合皮移植效果最好,桀亚敷料皮加自体微粒皮或生物敷料A加自体微粒皮进行供皮区覆盖、皮下注液后取皮等方法均有助于提高供皮区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977.
低角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的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低角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女性患者的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探讨其与年龄、生长发育、人体测量学和侧凸角度等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18例Cobb角15~40°的女性AIS患者。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非优势侧股骨颈和腰椎的BMC/BMD。探讨这两个部位的BMC/BMD与患者的年龄、生长发育、人体测量学和侧凸角度等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的年龄平均为(13.4±1.4)岁,Cobb角平均为(28.3±6.2)°。股骨颈BMD平均为(0.827±0.103)g/cm2,腰椎BMD平均为(0.887±0.124)g/cm2,显著低于同龄健康女性儿童;股骨颈BMC平均为(3.49±0.56)g,腰椎BMC平均为(29.78±7.37)g。患者的BMC/BMD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而与体重、身高、Risser征、月经状况、BMI和年龄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体重和年龄是影响患者BMD的主要因素。结论低角度女性AIS患者存在全身性的骨量减低,且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而与生长发育和人体测量学相关指标显著相关。这提示AIS患者的骨量减低与生长发育和低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97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随访1~4年,平均2.1年。根据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佳2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症状持续时间、合并糖尿病、Pavlov值、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CT双影征、脊髓高信号、手术范围以及骨化物处理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骨化物的处理方式是影响患者疗效的唯一因素(P=0.0067)。[结论]前路手术彻底切除骨化之后纵韧带,对脊髓充分减压是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9.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与外科治疗,以便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本组16例均行X线摄片并行CT检查,病灶分布腰椎多于胸椎,其中L4发病率最高,其中7例行MRI检查;16例血清试管凝集法滴度均大于1:16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特异性抗体IgM、IgG阳性,11例作病原学检查。[结果]14例入院前临床、X线及CT误诊为脊柱结核,误诊率87.5%;经MRI扫描误诊5例,误诊率71.43%;本组16例入院确诊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2例采取介入方法,7例采取手术病灶清除,病理符合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细胞学表现。本组仅12例(包括手术8例)进行随访1~2年,痊愈10例,好转2例,愈后无复发。[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与影像学具有特征性表现;正确选择微创术和手术病灶清除术可以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80.
患者,20岁。因排尿困难,夜尿增多半个月于2005年3月2日入院。直肠指诊可触及前列腺增大,边缘不清,中央沟不明显。无明显触痛。实验室检查PSA(-)。B超示前列腺约7 cm×6 cm×4 cm,混合回声,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考虑前列腺占位性病变。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冰冻病理报告肉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