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120例早期脑梗死的MRI和MR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有脑MRISE序列和3D-TOFMRA。发病后2h~6hMRI检查者26例,7h~72hMRI检查者94例。结果:120例早期脑梗死中,SE序列发现病变109例,呈长T1和长T2信号,其中大面积梗死41例,腔隙性梗死68例。MRA发现血管异常106例,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结论:MRI和MRA联合使用能提高早期脑梗死的检出率。SE序列扫描可漏检部分早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2.
目的:观察早期兔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高血糖模型的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演变规律。方法:8只新西兰大白兔于MCAO后2h,经腹腔给予50g/L的葡萄糖注射液(5g/kg)。实验动物分别在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0.5h、1h、2h、4h、6h、8h、12h和24h进行1H-MRS检查。结果:Naa于加用高糖后0.5h内出现短暂回升,加用高糖1h后达到高峰,加用高糖2h后恢复至加用高糖前的水平,随后持续下降。Cho含量于加用高糖后无明显变化。Cr含量于加用高糖0.5h后开始下降,加用高糖1h后达最低点,随后略有回升,但随着时间的延长,Cr持续下降。Lac于加用高糖后0.5h内迅速升高,1h后即达高峰,随后逐渐恢复至加用高血糖前的水平。结论:高血糖仅能对神经元起到短暂的益处,随时间延长,高血糖反而加重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比较FLAIR序列和FSE序列T1WI、T2WI在早期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0例早期脑梗塞患者,其中超急性期(<6h)4例,急性期(6h~72h)36例。每一例患者均先后进行FSE序列T1WI、T2WI和FLAIR扫描,对FLAIR序列上的异常信号与FSE序列T1WI、T2WI上的异常信号作对比分析。结果:4例超急性期患者,FLAIR序列显示2例异常信号,FSE序列无1例发现异常信号。36例急性期脑梗死,FLAIR发现34例,FSE序列发现32例。FLAIR序列对脑梗死病灶的显示比T1WI和T2WI更清晰。结论:FLAIR序列诊断早期脑梗死优于FSE序列T1WI、T2WI,特别对检出脑皮层和脑室旁病灶更佳。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垂直瘤体高度与瘤颈管径的比值(AR)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50例AComA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参数,其中破裂动脉瘤578例,未破裂动脉瘤72例。分别收集2组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及瘤颈管径,同时分析两者的比值AR值与AComA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578例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3.57±1.96)mm、瘤颈管径为(3.07±1.17)mm、AR为1.24±0.67;72例未破裂动脉瘤的垂直瘤体高度为(2.59±1.85)mm、瘤颈管径为(2.71±1.15)mm、AR为0.97±0.60。破裂动脉瘤组的垂直瘤体高度、瘤颈管径及AR均大于未破裂动脉瘤组,2组间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mA动脉瘤的AR值经ROC曲线分析后,其曲线下面积为0.64,最佳截断值为0.935。结论:AR值的大小与AComA动脉瘤破裂有明显关系,临床可将AR值做为参考因素,对AComA动脉瘤患者进行早期风险评估,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评价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内镜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中视神经管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行内镜下经鼻视神经减压术的患者45例,男38例,女7例,平均年龄(32.8±15.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通过CT仿真内镜技术重建蝶窦或筛窦外侧壁及定位视神经管,并与术中实际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除4例视神经管粉碎性骨折患者外,其他患者经CT仿真内镜均能很好显示蝶窦或筛窦外侧壁以及定位视神经管,并与术中结果基本一致.CT仿真内镜显示具有定位意义的蝶窦内骨嵴8例(19.51%),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患者35例(85.37%),与术中结果一致.结论 螺旋CT仿真内镜能立体的、直观的显示蝶窦或筛窦外侧壁以及视神经管定位,可以为术者提供立体、直观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7天升高,14天趋于正常。SAH组IL-8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估颈动脉支架(CAS)术后1周与1年的预后关系.方法 选择单侧颈动脉狭窄程度≥60%,对侧颈动脉无明显狭窄的20例CAS术患者.患者术前1周内、术后1周及术后1年均行头颅CTP检查,计算得到患侧与对侧的各参数比值,包括相对血容量(rCBV)、相对血流量(rCBF)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术前1周内均行头颅MRI及CT平扫,且术后即刻行头颅CT平扫,术后1年均行头颈部血管造影.将20例患者3个时间点大脑前动脉区(ACA区)、大脑中动脉区(MCA区)、大脑后动脉区(PCA区)、基底节区、前后皮质分水岭区(cortical watershed,CWS)及髓质分水岭区(internal watershed,IWS)的rCBV、rCBF及rMTT参数值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术前1周内、术后1周及术后1年3个时间点各区的rCBV差界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CA区的rCBF、rMTT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余各区的rCBF、r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例CAS患者术前1周内、术后1周及术后1年rCBF:ACA区0.86±0.06、0.95±0.04、0.98±0.07,MCA区0.81±0.04、1.06±0.04、1.03±0.07,基底节0.84±0.06、0.97±0.04、0.96±0.04,前CWS区0.78±0.03、0.97±0.03、0.96±0.02,后CWS区0.77±0.03、1.00±0.02.0.98±0.03,IWS区0.80±0.04、0.94±0.03、0.93±0.04(F值分别为18.95、146.41、63.03、540.85、415.97、164.19,P值均<0.01).rMTT:ACA区1.17±0.05、1.04±0.04、1.01±0.06,MCA区1.41±0.06、1.08±0.04、1. 07±0.04,基底节1.20±0.06、1.06±0.04、1.05±0.04,前CWS区1.41±0.05、1.10±0.05、1.09±0.04,后CWS区1.43±0.10、1.07±0.06、1.08±0.06,IWS区1.29±0.10、1.09±0.05、1.11±0.07(F值分别为51.74、248.89、70.08、381.68、288.94、41. 53,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术后1周、1年与术前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1周与1年rCBF、rMTT差界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单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CAS术具有较好的长期预后.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灌注情况相仿.CAS术后1周CTP复查对预测长期灌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8.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评价外伤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临床上开始采用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而CT灌注成像(MSCTPI)能够获得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信息。目前国内外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多限于常规CT平扫(NCCT)。笔者在NCCT的基础上,将MSCTA及MSCTPI联合应用于外伤性脑梗死,以期更加全面了解外伤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状况,指导临床早期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形成及尼莫地平干预后脑血管动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和尼莫地平干预组,每组15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免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4、7、11、14天行MS-CTA检查。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技术。结果单纯SAH组和尼莫地平干预组在造模后第1、4、7、11、14天基底动脉管径均明显小于造模前(均P〈0.05);而单纯SAH组与尼莫地平干预组同一时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TA能快速准确地观察DCVS的形成及尼莫地平干预后的脑血管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显示免基底动脉的结果,为建立兔脑血管痉挛(CVS)动物模型奠定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20只),制备模型。按25mg/kg氯胺酮加复方氯丙嗪针肌注麻醉后,经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Omnipaque 300mgI/ml)。使用GE Lightspeed pro(16层)多层面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免基底动脉扫描,视野(FOV)9.6cm,图像后处理工作站ADW4.2版本,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25只大耳白家免行基底动脉MSCTA检查,成功率达100%;根据MIP测得实验免SHA前基底动脉长径平均17.2mm,横径平均1.56mm;VR测得实验兔SHA前基底动脉长径平均17.0mm,横径平均1.30mm;本实验同时获得了SHA后兔基底动脉痉挛的动态变化。结论:MSCTA是动态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