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目的 观察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神经网络重建原理,研制一种康复治疗仪,检测卒中后患者瘫痪肌肉的肌电信号,以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生物反馈,调动患者积极性,通过患者主动努力和治疗仪辅助电刺激,重建大脑和瘫痪肌肉的功能联系,以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选择260例脑梗死和26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并分别设立对照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使用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3个月时行为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脑梗死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对照组降低6.6分(P<0.01),脑出血组比对照组降低4.4分(P<0.01).结论 卒中后肢体瘫痪神经网络重建康复治疗仪对脑卒中造成的偏瘫具有较好的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38例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在手术前后对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患侧和对侧局部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 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前,与对侧比较,患者患侧CBF、CBV降低...  相似文献   
23.
脑血管介入中的血管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贾晓军  陈阳  张猛  杨珩  周华东 《解剖与临床》2008,13(4):227-230,236
目的:通过血管介入法,观察脑动脉及其相关血管的变异类型,为临床神经介入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90例脑血管病患者,常规行全脑四血管造影检查,分析总结常见血管解剖变异。结果:1090例患者中,发现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变异353处(32.39%);其中头臂干迂曲常见,占65.72%(232/353),其次为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共干发出16.43%(58/353)和左颈总动脉自头臂干发出11.05%(39/353)。后交通动脉自颈内动脉发出处呈“漏斗”样扩张占23.32%(128/549)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低下或缺如占27.68%(152/549)。小脑后下动脉发自枕大孔下方(椎动脉颅外段)占35.33%(124/351)。结论:主动脉弓上分支、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存在着多种血管解剖变异。本研究对提高脑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和诊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PET—CT评价结合早期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康复组和早期康复+PET—CT评价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手术及对症支持治疗,早期康复组在外科手术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PET—CT评价组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PET—CT评价。3个月后分别通过格拉斯哥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Vugl—Meyer评分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功能改善程度。以CT和PET—CT分别预测早期康复组和早期康复+PET—CT评价组中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苏醒的可能性,评价两种预测方法的准确率。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的GSC、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MBI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ET—CT可提示颅脑损伤区域的脑功能状态,并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苏醒可能性。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PET—CT可以早期发现患者的康复进展,并且对判断病情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5.
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特点与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特点与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218例45~89岁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igi tal s u btracti onangiography,DSA)影像,将颅内外动脉形态分为动脉纡曲延长和狭窄,临床特点分为头痛头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应用χ2检验,对动脉纡曲延长、狭窄分布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纡曲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218例造影显示动脉纡曲延长和狭窄1816例,动脉纡曲延长发生率为76.1%,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3.9%。颈内动脉系统“S”型纡曲和“O”型纡曲临床表现为脑梗死分别为40.0%和47.9%。椎-基底动脉系统“S”型纡曲和“O”型纡曲临床表现为TIA,分别为57.6%和25.0%。颈内动脉系统重度狭窄临床表现为TIA(45.3%)和脑梗死(35.8%)。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重度狭窄临床表现为TIA,分别为48.6%和48.4%。年龄(OR =3.28,95% CI 2.16~4.75)、原发性高血压(OR =3.17,95% CI2.12~4.69)、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 =2.95,95% CI 2.02~4.31)和糖尿病(OR =2.82,95% CI 1.96~3.87)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纡曲密切相关。结论 颅内外动脉纡曲类型及狭窄程度与临床表现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颅内外动脉纡曲狭窄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BMI和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26.
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语症是大脑言语中枢发生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包括各种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等)表达或理解能力受损或丧失。给病人语言交流造成极大的不便,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中风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也是失语症的主要病因,大约1/3以上的中风病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种言语障碍。  相似文献   
27.
复方清胆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具有清热解毒、抗感染、抗休克、利胆排石、疏通梗阻等作用。动物实验提示,本品能退热、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内毒素性低血压和受损的心肌功能、利胆、改变胆囊压力和奥狄氏括约肌张力、增强十二指肠运动。  相似文献   
28.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晓军  陈阳  张猛  杨珩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7):718-720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特点及正确处理方法。方法51例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置入颈动脉支架,观察术后并发症特点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结果术后并发症中血压下降44.7%(21/47)、心动过缓31.9%(15/47)、心动过速10.6%(5/47)、高灌注综合征6.4%(3/47)、脑栓塞4.3%(2/47)和消化道出血2.1%(1/47)。不同支架组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7.6%(10/21)3、8.1%(8/21)和14.3%(3/21),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为61.0%(9/15)、26.7%(4/15)和13.3%(2/15),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均未留下严重后果。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支架置入不同数目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并发症可以成功救治。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动脉夹层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脑血管动脉夹层的解剖与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比较4例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血管解剖特点,其中3例为自发性,1例为医源性.4例患者中,2例进行了针对动脉夹层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另2例给予抗血栓药物治疗.结果:2例介入治疗者术后复查CT血管成像检查提示病变部位狭窄解除,动脉夹层假腔基本消失,预后良好 另2例出院后继续服药观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既是动脉夹层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治疗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可以大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