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3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卡介苗多糖核酸对变应性鼻炎病人Th1/Th2失衡状态的调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及其疗效.方法将60例变应性鼻炎病人随机分为BCG-PSN治疗组和息斯敏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同时于治疗后1周、治疗后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病人组PBMCs上清液中IL-4、IL-5、GM-CSF含量显著增高,而IFN-γ含量显著减少.BCG-PSN治疗后病人组上清液IL-4、IL-5、GM-CSF水平明显降低,而IFN-γ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息斯敏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治疗2个月后疗效评定,BCG-PSN治疗组显效率为66.7%,优于息斯敏对照组(40%) (P<0.05).结论 BCG-PSN能纠正变应性鼻炎病人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失平衡状态,为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疗效也表明BCG-PSN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配合应用英诺伟TMIVX-SC10/07新型封堵取石导管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封堵器(40例)和B组应用鳄嘴取石钳(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及疗效。结果 A和B组两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6±2)和(40±2)min,一次性结石清除率95.0%和66.7%,结石的近端距离肾盂分别为(5.0±1.5)和(6.0±1.2)cm,两组术后的平均出血量为(8±2)和(9±2)mL,术后发热分别为6和5例。结论 英诺伟TMIVX-SC10/07新型封堵取石导管在输尿管镜腔内碎石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手术的时间,降低结石漂移至肾盂比率,提高碎石的功效,并且使用安全,有望成为输尿管镜碎石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器械之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鼻咽癌和非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潜伏膜蛋白l(EBV-LMP1)基因存在情况及碱基缺失变异状况,探讨其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重庆籍鼻咽癌患者外周血48例,非鼻咽癌对照者外周血40例,提取DNA后,采用PCR特异性地扩增LMP1基因N端(包含Xho Ⅰ酶切位点)和C端(包含30 bp缺失的区域),N端PCR产物进行Xho Ⅰ酶切.用8%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分离分析酶切及PCR产物,用双脱氧终止法对部分PCR产物进行测序,用DNAssist软件对序列进行碱基缺失变异分析.结果:48例鼻咽癌外周血中,全部扩增出特异性LMP1基因条带,阳性率为100%.40例非鼻咽对照者外周血中,38例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阳性率为95%.与B95-8原型LMP1比较,电泳分离、酶切分析、测序及软件序列分析,48例鼻咽癌患者和38例非鼻咽癌对照者外周血未发现1例存在LMP1基因N端Xho Ⅰ酶切位点和C端30 bp的缺失变异.结论:我国重庆地区鼻咽癌患者和非鼻咽癌对照者血浆携带的EBV为非缺失型(原型);LMPl基因缺失变异与鼻咽癌发病的确切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单一屋尘螨变应原疫苗(简称,阿罗格)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患者30例.其中对屋尘螨呈强阳性的患者18例(A组),对化粉、真菌等呈强阳性的患者12例(B组),健康对照组20例,对比观察各组阿罗格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前后症状、体征、临床疗效,同时检测血清IL-4、IL-10、IFN-γ、TGF-β1和特异性IgE(sIgE)等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30例PAR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总有效率83.3%(25例),显效率60.0%(18例),无效率6.0%(2例).(2)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共进行990次脱敏治疗,1例发生全身反应,共发生2次,总发生率0.2%(2/990).14例发生局部反应,共发生14次,总发生率1.4%(14/990),局部和全身反应均较轻.(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清IFN-γ、TGF-β1治疗后升高,但没有恢复到健康对照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而IL-4、IL-10降低,但比健康对照组高;sIgE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组、B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岁格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调节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的失平衡状态,并可能与血清中其他特异性抗体发生交叉抗原反应,这为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讨EECP治疗突发性聋的机制.方法 将220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成体外反搏组(120例)和单纯药物组(100例),治疗前后做纯音测听判断疗效.同时收集50例突发性聋患者(体外反搏组30例,单纯药物组20例)治疗前后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清,采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各血清中NO3-和NO2-的含量(反映NO的浓度),用比色法测定MDA和SOD的含量,并进行各组分析比较及NO、MDA和SOD相关性分析.结果 体外反搏组总有效率(86.67%)优于药物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反搏是突发性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突发性聋患者呈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状态.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促进NO的释放,从而调整内皮功能,并降低MDA的产生,促进SOD的释放,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这可能是增强型体外反搏在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鼻前庭功能性重建术术式的选择和修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8年10月完成的鼻前庭病变行鼻前庭功能性重建术患者27例,其中行局部带蒂皮瓣修复19例、游离皮瓣修复7例、生物膜修复1例,术后随访2~24个月,评估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27例患者均Ⅰ期完成手术修复和功能重建,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对疗效评估非常满意为74.1%(20/27),满意为25.9%(7/27)。结论鼻前庭病变应根据病变性质、部位、大小、深度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和功能重建;局部带蒂皮瓣可作为鼻前庭组织缺损的首选修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40例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成 《华夏医学》2007,20(3):508-509
我院自1997~2006年间,经胃镜检查检出早期胃癌40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8.
肌纤维母细胞瘤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成  洪苏玲 《重庆医学》2001,30(5):420-420
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可发生于成人及儿童的不常见肿瘤.组织学主要是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构成,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母细胞特征.临床上可发生于肺及肺外许多部位.国内报道4例:腹部2例、头皮1例、胸膜1例,均为孤立性肿块或局部侵犯,多中心型国内未见报道.本文报道多中心型儿童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相似文献   
109.
~(125)I-脱氧尿嘧啶核苷(deoxyuridine,UdR)是脱氧胸腺嘧啶核苷(deoxythymidine,TdR)的类似物,可实现~(125)I的DNA靶向放射治疗,这为恶性肿瘤分子水平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笔者在前期体外实验~([1])的基础上,建立了荷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了瘤内注射~(125)I-UdR后药物有效性、放射性分布和安全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韦应社  杨玉成 《华夏医学》2006,19(2):307-308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病例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为探讨老人AM I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预后,现将我科1993年1月至2004年1月住院治疗、年龄>60岁、资料完整的87例AM I患者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