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整合原有资源为多专业、多学科、多门临床课程实践教学的共享实验教学平台--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探索临床实践教学新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就业与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31例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病早期临床表现以神经衰弱症状群或伴有精神障碍为主的病例,约有30%的病例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或精神病。作者针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讨论,以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对评价重症肌无力(MG)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对30例MG患者(病例组)和30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分别进行了SSR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MG组SSR测定异常率为37%(11/30),SSR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MG患者存在一定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SSR可作为判断MG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训练现状,探讨新的医疗环境下医学教育的新模式,构建创新型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发展医学模拟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就业与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甲亢恶性突眼症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病例罗某,男,53岁,1987年4月6日初诊。患者1年前患甲亢,曾应用他巴唑及其它西药治疗2个月余,其甲亢症状明显减轻,但突眼症加剧,眼球突出,畏光流泪,目赤灼痛,眼睑肿胀,复视,球结膜外翻,充血水肿。辨证属风毒肝火,上攻目系。治法:泄火解毒,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发作性运动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与EEG/video-EEG(视频脑电图)检查及治疗。结果: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起病年龄6~14岁,病程半年~9年;9例由突然的运动诱发,1例为自发发生;临床表现为姿势性肌张力障碍6例,舞蹈样动作2例,投掷样运动1例,手足徐动样动作1例,均为单侧受累;发作时间多为10余秒;6例患者每日有发作,最多1d可发作30余次;CT/MRI均正常,EEG/video-EEG大多正常(9/10);9例卡马西平治疗有效,1例氯硝西泮部分有效。结论:9例为发作性运动障碍中的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异常,1例为阵发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异常,前者抗癫药治疗能全部控制发作,后者仅部分有效。  相似文献   
17.
22例非痫性发作误诊为癫痫发作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非痫性发作误诊为痫性发作的原因,以提高癫痫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非癫痫发作性疾病被误诊为癫痫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中,2例为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4例为偏头痛,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椎基底动脉系TIA、低血糖发作各1例,4例为睡眠障碍,6例为精神性发作,3例为急性焦虑发作。误诊的主要原因:①病史采集不完整,对非痫性发作与痫性发作的特点认识不足;②过分相信其他医叶:或队院的诊断;⑧知识面窄,对临床少见疾病认识不足;④缺乏脑电图知识;⑤依据治疗效果而诊断。结论临床医生对于癫痫的鉴别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诊断一定要慎重,否则不但耽误治疗,还将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对112例非糖尿病性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期血糖改变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高血糖组较非高血糖组重症率高,近期死亡率亦高(P均<0.01).出血组和梗塞组的重症与轻症之间血糖的均值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对此结果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经颅多普勒仪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前后正常人脑局部血流灌注量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于2003-05/09对体检健康、自愿参加本实验的川北医学院12名受试者的左额叶给予20Hz,100%声强阈值磁刺激,连续100次刺激为一串,每串刺激间隔2min,共5串,并在刺激前后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观察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及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12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重复经颅磁刺激后局部脑血流量与刺激前比较表现:左侧额叶皮质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前局部脑血流量减低2名,刺激后减低7名(χ2=3.87,P<0.05);刺激前未见异常,刺激后局部脑血流量增加6名(χ2=3.51,P<0.05);右侧额叶和双侧颞叶、枕叶刺激前正常,刺激后局部脑血流量表现为减低为主2名,增加为主3名,其余未见明显异常。②刺激后平均血流速度除左右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左侧大脑前动脉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增加尤为明显[(60.3±8.4),(87.7±11.2)m/s;(77.1±6.5),(90.5±14.6)m/s,P均<0.05]。③刺激过程中无明显不适。结论:给予健康人左额叶20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共500次),在短时间内能增快脑血流速度,但高频磁刺激对脑组织代谢及血流灌注的影响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不同颅内压水平时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lcedpotentials,fVEP)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fVEP无创监测颅内压的可行性。方法:138例颅内高压患者用fVEP与腰椎穿刺测压或脑硬膜外测压法同时检测,有创监测均在fVEP完成后进行。结果:fVEP的Ⅲ波潜伏期与颅内压增高呈线性相关(r=0.97),配对t检验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相对误差δ=13.22%,但波幅改变无规律。结论:fVEP可以无创监测颅内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