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患者认知、情绪、睡眠现状和酒精依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在云南省3家医院精神科住院的酒精依赖患者作为酒精依赖组,同时期在社区招募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普通居民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饮酒情况与认知、情绪、睡眠状况。比较2组人群的认知功能、情绪、睡眠质量状况,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酒精依赖患者酒精依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220份,两组各11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92份,酒精依赖组97份,对照组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27%。酒精依赖组焦虑、抑郁程度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与认知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频率、日饮酒量、焦虑筛查评分是影响酒精依赖患者酒精依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酒精依赖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认知损伤与睡眠问题,且3种问题之间相互影响。随着饮酒频率、饮酒量、焦虑程度的增加,酒精依赖程度会加重。  相似文献   
152.
[目的]对比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实施人工肱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实施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置换组);28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切口愈合稍优于内固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73±2.04)个月。置换组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的活动范围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与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1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总满意率分别为96.88%、7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0岁的患者中,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总满意率分别为100.00%、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80岁的患者中,两组的总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创伤小、恢复快,相较于LPHP能够显著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安全性高,且还可提升患者满意度,尤其是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53.
154.
抑郁症与自杀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社会、心理影响因素作一综述,并总结其中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5.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院内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9-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329例急性中毒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年龄、性别、民族、中毒谱、中毒季节、发病时间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29例急性中毒住院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1,主要分布于20~50岁这个年龄段,男性与女性急性中毒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P<0.01)。急性中毒以汉族居多,其次为维吾尔族与回族,其他民族所占比例较少。中毒谱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35,P<0.01),其中农药中毒最多,其次为食物中毒,第三位的为气体中毒。季节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78,P<0.01),其中以夏季最多。死亡6例,其中农药中毒5例,药物中毒1例。结论急性中毒为急诊科常见疾病,在发病早期得不到准确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反映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中毒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性中毒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究血管过氧化物酶1在心肌梗塞(MI)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对心肌纤维化机制的影响。方法建立心肌梗塞SD大鼠模型,于造模后第7d、14 d、28 d采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心肌胶原纤维的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心肌组织中MPO、VPO1和α-SMA的表达及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心肌组织中3-Cl Tyr和Ki67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中MPO、VPO1、α-SMA和Collagen I的蛋白表达水平,RNAi技术沉默心肌成纤维细胞中VPO1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 blot、Masson染色和CCK-8细胞增殖检测来探究VPO1对心肌纤维化机制的影响。结果在MI大鼠模型中,心肌间质纤维化程度较重;MPO、VPO1和α-SMA的荧光染色结果均呈阳性;随MI后时间的推移,VPO1、α-SMA和Collagen I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MPO在MI后第7d表达量很高(P0.01),但在第28 d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后发现,MI组均有大量棕褐色着色细胞,在第7 d、14 d、28天时3-Cl Tyr和Ki67表达量均高于sham组(P0.05或P0.01)。通过对大鼠尾静脉注射siRNA来抑制VPO1的表达后发现心肌纤维化程度显著下降(P0.01),大鼠的存活率相对提高(P0.05)。与此同时,si-VPO1处理后,心肌梗塞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α-SMA和Collagen I表达受到显著抑制(P0.01),Ki67阳性细胞增殖数量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 VPO1是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可能通过调节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胶原蛋白I型合成来介导心肌纤维化的发展,VPO1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已建立的心肺复苏模拟情景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校临床技能中心为依托,利用挪威生产的高级仿真心肺复苏模拟人(SIMMAN),采用计算机对心肺复苏模拟人不同心跳骤停类型的抢救流程进行系统编程,将麻醉2008级2班和中西医结合2008级2班两个班级自愿参加测试的共计56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程序训练方法教学,实验组采用模拟情景式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并对两组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单人单项技能的考核以及模拟情景的考核,对考核结果实行百分制,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对心肺复苏教学效果的影响。结果在心肺复苏单人技能考核中,两组成绩相当,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例考核当中判断病情抢救实施、团队配合、应变能力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模拟情景教学模式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符合当前医学发展的教学要求,应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了解瞬目反射 (BR)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对 2 5例各种面瘫 (疑为面瘫 )患者行瞬目反射检查 (BR)。结果 :BR患者在 3d内就表现出明显异常 ,如引不出R1者 ,3个月后恢复差。结论 :BR可作为周围性面瘫面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明兰州市7—18岁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为提出相应的卫生措施和效果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兰州市城关区52所学校(高中1所、初中11所、小学40所)7—18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胸围、脉搏测量,结果用SPSSIO.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兰州市城关区7—18岁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符合一般规律,青春期有缩短的趋势,男女生长发育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0.
葛根素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中  曾永梅  熊慧生 《中国药房》2005,16(11):848-849
目的:提供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经济学评价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比较2组疗效、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67.86%(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42.86%(P<0.05);2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立即消失。结论:葛根素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单独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