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4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3篇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介绍一种环保、简易、有效的微小组织的石蜡包埋方法。  相似文献   
102.
背景:内皮祖细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要通过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在内的多个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内部多种基因的表达来完成。 目的:分析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在内皮祖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体外实验,于2007-09/2008-03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实验室完成。 材料:4~6周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分离内皮祖细胞,经差速取二次贴壁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内。收集培养5 d的内皮祖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AC133和vWF双染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培养0,3,7,10,14 d的内皮祖细胞中AC133,vWF,PI3K,Ak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结果:经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133在培养0 d表达最强,3 d有弱表达,7,10,14 d几乎没有表达(P < 0.05);vWF在培养过程中表达强度没有明显变化(P > 0.05);PI3K和Akt在培养0 d表达最强,3 d表达稍弱,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减弱。PI3K/Akt与AC133表达趋势一致。 结论:在内皮祖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过程中,可能有信号传导通路PI3K/Akt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xtrauterine stroma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子宫外ESS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例子宫外ESS光镜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组织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一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5/10HP,其中1例伴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化:CD10+、Vimentin+、CK-、SMA-、desmin-.结论 子宫外原发性ESS 非常少见,瘤细胞形态类似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伴上皮样及间叶分化,CD10是其较为特异的抗体.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应用Matrigel建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体外培养体系,研究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诱导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从而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制备糖基化白蛋白.在Matrigel上建立血管形成的体外培养体系,实验分浓度效应组和时间效应组,并进行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采用光镜下计数管腔数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对结果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经分离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在Matrigel上培养形成管腔样结构.糖基化白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于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后,可见管腔形成数目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P<0.01).结论 糖基化终末产物可以促进Matrigel体外诱导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肿瘤细胞上清液诱导的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β-榄香烯对EPCs参与肿瘤血管形成过程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骨髓来源EPCs经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培养上清液诱导EPCs 12h后,分为浓度效应组(β-榄香烯0、5、10、20mg.L-1干预48h)和时间效应组(20mg.L-1β-榄香烯干预0、12、24、48h)。检测各组EPCs的增殖和凋亡率。结果随着β-榄香烯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EPCs的增殖显著下降(P<0.05),当β-榄香烯浓度为5mg.L-1及作用时间为12h时,EPCs凋亡率变化不明显,当β-榄香烯浓度增加至10mg.L-1及作用时间延长为24h时,EPCs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β-榄香烯通过诱导EPCs的凋亡抑制其增殖,并可削弱EPCs在肿瘤血管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构建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探究下颌骨矢向/垂直向不同比例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髁状突应力的影响,寻找适合患者的下颌前伸止鼾器矢向/垂直向比例。方法:通过构建OSAHS患者颌面部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下颌骨不同的前伸量和垂直量,分析髁突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患者的下颌骨左侧髁突在下颌前伸最大量的64%(7.68 mm),开口垂向距离为7 mm时所受最大主应力最小;右侧髁突在下颌前伸最大量的66%(7.92 mm),开口垂向距离为6 mm时所受最大主应力最小。结论:通过对两侧髁突的仿真分析,考虑到左右髁突受力均衡,建议该患者在佩戴下颌前伸止鼾器时下颌矢向位移为最大前伸量的66%,开口垂直距离为6 mm。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HER2基因扩增的乳腺黏液腺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 MBC)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和HER2的表达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和相关预后情况。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且均已经过病理医师诊断的MBC 47例, 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观察HER2基因扩增情况;回顾性分析47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并统计HER2扩增/未扩增的MBC中ER、PR、Ki-67和HER2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并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随访, 分析相关预后。结果 47例MBC中单纯型乳腺黏液癌(pure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 PMBC)32例(68.1%)和混合型乳腺黏液癌(mixed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 MMBC)15例(31.9%), HER2基因扩增的10例(21.3%), 未扩增的37例(78.7%);HER2基因的扩增与否与MBC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病灶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儿童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1996年- 2009年75例淋巴瘤患儿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对初步诊断为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例进行c-myc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根据WHO 2008年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75例儿童淋巴瘤中男57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3.17∶1.发病平均年龄8.74岁.发病部位:淋巴结内32例(42.7%);淋巴结外43例(57.3%),以胃肠道(29.3%)为主.组织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13例(17.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6例(21.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2例(16.0%),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33例(44.0%),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1.3%).对初步诊断为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进行进一步诊断,结果显示,该组28例中存在c-myc基因改变者18例.结论 儿童淋巴瘤以男性多见,发病部位以淋巴结和胃肠道多见.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依次为伯基特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法,探讨TNP-470对肺癌细胞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TNP-470与IL-2联合用药的效应。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PCNA、VEGFR-2/Flk-1、FGFR的表达,采用阳性细胞计数法及图像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周期进行分析。结果:TNP-470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肺癌细胞条件培养液或细胞粉碎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PCNA、Flk-1、FGFR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0.05)。TNP-470与IL-2均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进入S期.但两者联合应用时,其效应与各自单独应用无差异(P〉0.05)。结论:TNP-470通过降低内皮细胞表面Flk-1、FGFR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进入S期,使内皮细胞阻滞于G0/G1期途径,发挥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效应:而IL-2则通过对内皮细胞的毒性或诱导凋亡作用而发挥其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scomial Candidemia in intensive care uni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75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scomial Candidemia from 2001 to 2008.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find the correlations of prognosis with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Results A total of 75 Candid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blood. The proportion of non-albicans species reached to 70.7%. 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iasis was increased. Overall mortality rate was 48.0%.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eptic shock, comorbid bacteremia, higher serum creatinine and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 score more than 10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Ward=6.34, 5.15, 8.04, 6.82, all P>0.05). Conclusions Noscomical Candidemia in elderly critical illness patients leads a high mortality, the proportion of nonalbicans species and fluconazole-resistant candidiasis increase. The blood culture and drug sensitive test should be performed routinely to provide proper evidence for antifungal therapy. Monitoring the high risk factors,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therapeutics are the guarantee for reducing the mortality induced by Candid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