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建立腰椎弓根动态稳定钉棒系统的模型,初步分析处于不同载荷下腰椎的应力分布及各节段的活动度。方法对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CT扫描,用Mimics 10.01、Abaqus 6.10软件建立正常人L3~S2节段模型。结合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建立模型。对模型施加150 N预载荷,在3个主平面施加10 Nm扭矩,获得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6种运动状态下的Bioflex钉棒应力分布和各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初步测定后伸及旋转运动的活动度。结果建立的腰椎L3~S2节段和动态稳定系统有限元模型符合生物力学模型,初步分析显示腰椎动态稳定系统的应力主要集中于螺旋固定棒;在各种加载下,腰椎动态固定的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结论基于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的Bioflex腰椎弓动态固定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腰椎的动态固定力学活动,可以对固定后的腰椎的应力和各种活动进行很好的模拟,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按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评分。结果手术时间39~88(51±14)min;术中出血量50~240(88±25)ml,其中31例术后输注浓缩红细胞1~4 U;术后引流量40~460(180±55)ml。1例术后27 d死亡,78例获得随访,时间12~25个月。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3~22.4(16.5±3.2)周。出现褥疮1例,深静脉血栓1例,髋内翻畸形2例,发生头钉刺入髋臼1例,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6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96.15%。结论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较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感觉功能评定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按照下肢感觉神经功能是否合并下肢麻木,分为疼痛组(A组)和麻木组(B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分析P40峰潜伏期变化。结果主要表现为P40峰值潜伏期延长,两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检测阳性率分别达91.7%、92.8%,A、B两组患者患侧P40峰潜伏期较健侧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健侧P40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患者患侧P40峰潜伏期及两侧间差异值均降低(P〈0.05)。结论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评定下肢感觉神经功能状态的工具。  相似文献   
64.
发生于椎管内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例 男,39岁.因"胸、背部及腹壁疼痛2个月"于2004年10月9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及腹壁放射痛,尤以平卧、俯卧时及夜间明显.MRI检查示脊柱占位性病变,未予特殊治疗.近2个月来,疼痛逐渐加重.查体:T9~12棘突压痛,叩击痛;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MRI:T9椎管内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10 mm×21 mm),呈等T1、长T2不均匀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病变境界清晰,相应脊髓向前向左侧推移.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索应用骨髓间质干细胞结合骨形态发生蛋白进行脊柱前路融合的方法.[方法]自髂骨抽取骨髓4 ml,在体外扩增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经前路腹膜外行腰椎间盘切除脊柱融合术.每只动物取3个脊柱节段随机接受4种移植方法:骨髓间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纤维蛋白胶(A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和纤维蛋白胶(B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纤维蛋白胶(C组),纤维蛋白胶(D组).实验动物在术后3个月处死,利用放射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分析脊柱融合情况.[结果]A组的椎间隙骨痂形成明显较其他组多,组织学上有连续的骨痂形成;B组和C组显示出近似的放射学和组织学变化,有不连续骨痂生成.D组融合效果最差,为纤维肉芽组织填充椎间隙,无骨痂生成.[结论]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纤维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体在移植入体内3个月后有良好的成骨并初步获得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66.
1984~1994年,对62例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实施早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单纯移位性骨折行解剖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不能解剖复位的进行良好的对线对位克氏针固定,有游离骨块时复位原处,并在行内固定时将远端向外倾斜5~7°,以预防或减少肘部畸形的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平均5年8个月,结果优良率达88.7%,无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发生。开放复位具有整复后的骨折不易发生再移位,能为提早1~2周肘关节功能练习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保障。  相似文献   
67.
作者应用Nd:YAG1.06μm激光行活山羊椎间盘髓核切除实验,用JEOL─1200EX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总能量400J、600J、800J、1000J、1200J下纤维环的超微结构,发现离辐射中心0.5±0.1cm的髓核汽化时,离辐射中心约1.0±0.lcm的纤维环结构仍基本正常,推断椎间盘周围组织不会损伤,认为人体在1000~2000J范围内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8.
目的:进一步探索脑瘫性足下垂内翻的理想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44足脑瘫足下垂内翻的手术治疗和康复过程。结果:足下垂内翻畸形明显矫正,足跟、第5跖骨头和第1跖骨头触地行走病人25例34足占78%。结论:脑瘫性足下垂内翻采用多种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9.
中医学生命信息跨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医学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现状 ,展开具有创新性意义的系统构想 ,突破既往各研究层面比较突出的各自为战格局和线性思维定式。呼吁改变单向移植照搬声、光、电、磁等手段及西医仪器的思维定式 ,从研究手段这一起点上进行创新 ,以符合中医学基本理念的整体的、活体的、互动的研究原则 ,探讨物理学、信息学和系统科学与中医学“量体裁衣”式的跨学科双向交流 ;进行系统 -仿真 -耦合及活体动态的生命信息表征研究。首次提出“跨尺度”研究的前沿理念以及“耦合”方法和技术在中医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应用。探讨生命信息表征“跨尺度”和“耦合”的理论构建、表达途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 ,进行“尺度”间信号归化整合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整合 -重建生命信息表征的观测方法和评价尺度 ,争取以全新的方法揭示中医整体、综合、互动、动态调节机体生命状态的作用机制和可视化途径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双圈螺旋形脊柱动态系统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脊柱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应用双圈螺旋形脊柱动态系统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脊柱不稳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42-56岁,平均49岁.结果 全部13例随访12-28个月,平均20个月.分别采用VAS及ODI评分标准:术前:(8.10±1.21)分,(80.33±3.71)%;术后1月:(1.35±1.03)分,(19.36±3.37)%;术后1年:(0.72±0.70)分,(11.42±2.96)%.运用SPss 13.0分析,P<0.001.结论 双圈螺旋形钉棒系统作为一种弹性固定系统,能够保留固定节段一定的活动度,且能维持腰椎稳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