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髁上带锁髓内针(GSH)治疗老年人股骨髁部(髁间及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病例26例,按OA分类;AI型1例,A2型2例,A3型6例。C1型4例。C2型3例。结论 GSH钉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髁部骨折,特别是复杂骨折的有效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02.
原始骨血肿的骨再生潜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骨折后冷藏原始骨血肿的骨再生潜能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在新西兰兔股骨、胫骨上制造骨缺损模型,3d后取出骨血肿并4℃冷藏.3d后冷藏的原始骨血肿回置到实验组骨缺损区,定期摄X线片和取出骨痂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从2、4、6周均见明显骨痂形成和骨膜反应,组织学观察可见有成骨样细胞形成。结论 冷藏的原始骨血肿仍有很好的骨再生潜能,可促进骨折、骨缺损区骨愈合。骨折行手术治疗尤其是闭合性骨折行手术治疗时,应考虑到原始骨血肿丢失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术中注意保存部分原始骨血肿可能有利于骨折、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神经损伤晚期修复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运动终板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9/2003-12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①选用健康同龄雌性SD大白鼠50只,行右侧坐骨神经切断,12周后再吻合。③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实验组于神经缝合处放入浸有生理盐水溶解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00u明胶海绵(1cm×0.5cm×0.5cm),术后患肢腓肠肌注射0.2mL生理盐水稀释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00u,隔日1次至28d;对照组缝合处放入同样大小浸有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术后患肢腓肠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至28d。③术后2,4,6,8,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5只大鼠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及超微结果观察。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后4,6,8周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对照组显著加快(31.7±3.12)比(19.30±3.41)m/s(44.50±3.83)比(30.20±4.63)m/s,(48.08±3.45)比(37.10±3.58)m/s,F=7.15~13.65,P<0.05);术后6,8,12周实验组腓肠肌诱发动作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10.12±3.10)比(6.87±3.82)mV,(15.80±3.21)比(10.12±3.23)mV,(28.70±5.61)比(19.98±4.10)mV,F=5.20~6.12,P<0.05)。②两组大鼠腓肠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镜下均可见再生运动终板,可见初级突触间隙形成,术后第8周,运动终板进一步形成,且实验组较对照组运动终板染色深,可见次级突触间隙形成。术后12周,实验组运动终板形态与着色接近正常。结论:神经损伤晚期修复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运动终板再生。  相似文献   
104.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可分化为成骨细胞。目的: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牛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纤维蛋自胶混合物作为骨移植材料,通过与单纯使用纤维蛋白胶、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来评价这种移植材料的成骨效果。设计:对比观察实验。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材料:实验于2004-01/2006-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方法:自兔髂骨抽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在体外培养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纤维蛋白胶内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制成复合物,再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成另一种复合物。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经腹膜外行腰椎间盘切除脊柱融合术。每只动物取L3-6 3个椎间隙随机接受4种移植方法中的3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纤维蛋白胶。术后3月利用放射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分析脊柱融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兔脊柱椎间隙骨痂形成情况。结果:①术后12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组椎间隙骨痂形成明显较其它组多,组织学上有连续的骨痂形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组可见前纵韧带后方有编织骨形成,骨量少,不连续。纤维蛋白胶组见纤维组织增生及少量成骨细胞,未见新骨形成。各组均未见纤维蛋白胶残留,椎间盘中有少量椎间盘髓核残余、中间有少量软骨组织形成。②12周时X射线检查显示,各组兔均未造成椎体后缘增生,无椎管狭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组节段活动度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组、纤维蛋白胶组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椎体后缘高度丢失差异不显著。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和骨形态发性蛋白复合体可在椎间关节形成骨性骨痂,融合效果好,组织学方面评价也较其他方法好。  相似文献   
105.
受腰椎失稳所致的下腰痛失骨科临床十分多件的病症,过去针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多选取融合固定术治疗,融合节段相邻运动单位可能出现加速退变造成下腰痛缓解不显著。文章通过阐述腰椎人工椎间盘技术、椎弓根螺钉基础植入,旨在为脊柱动态非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6.
人工髓核置换7年追踪观察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女 41岁 ,中学教师。 1994年 3月因腰痛反复发作 7年 ,加重伴左下肢麻痛一个月、左下肢剧痛乏力 ,平地行走需人扶持 1周入院。查体见腰椎生理前凸变小 ,左坐骨神经径路有压痛 ,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 30°阳性 ,左伸长肌肌力Ⅱ 级。CT示L4~ 5椎间盘突出 0 .4cm ,椎管造影示L4~ 5间隙压迹明显。临床诊断 :L4~ 5椎间盘突出症。 1周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L4~ 5椎间盘髓核置换术 ,常规椎间盘扩大开窗手术入路 ,术中见椎间盘明显向左右突出 ,但纤维环未破裂。开窗取出髓核后 ,置入一个厚 8mm的椭圆形硅胶块。查无滑出迹象 ,生理…  相似文献   
107.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激光汽化减压术(pc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是指在X线或CT引导下,用16G或18G穿刺针穿刺椎间盘,通过针导入1根细小光纤维,并发射激光,将椎间盘汽化,达到减小椎间盘压力使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的目的。1984年Choy首先报道运用Nd:YAG激光进行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术。经过数10年的临床实践,这种经皮穿刺介入手术疗效已得到公认。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将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和/或伴有其它病理变化的62个病人进一步定位分型,采用后路6种术式治疗,结果显示CT在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小关节突增生肥大疾病上最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对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的诊断帮助也很大。不管伴有还是不伴有其它病理变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CT影像上均能较准确地定位分型,为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周围神经选择性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四肢痉挛性瘫常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损,尽管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手术(SPR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由于其手术创伤大,潜在的并发症多,因此限制了它广泛和普遍的应用[1]。自1994年以来,我们尝试从周围神经行选择性切断术(se...  相似文献   
110.
C型多向头颈固定架的研制及使用徐延景陈淑贞林惠琴李贵涛毕芳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国产手术床多为机械万能型、液压型、电动型。此手术床的头架是平板式,不利于俯卧位手术病人的呼吸管理、病情观察、意外抢救及颈椎手术野的暴露。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C型头颈固定架(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