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治疗药品的使用和支出费用情况,为完善“减轻结核病患者经济负担”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上海市松江区完成疗程且符合入组标准的248例肺结核患者,整理汇总全部患者治疗全疗程的收费票据,统计各类药品的使用及药费支出情况。药品支出及占比等非正态分布资料均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描述,数据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8例患者每例平均药品总费用为3719.0 (2483.4, 5634.9)元,其中用于抗结核药品、保肝药、其他辅助用药分别为16.8% (11.5%,24.0%)、62.1% (47.5%,74.6%)和23.0% (12.2%,40.7%)。除抗结核药品外,全部患者均使用过保肝药,其中241例(97.2%)在就诊1个月内使用,179例(72.2%)于就诊后每月规律服用,82例在治疗期间使用2种及以上保肝药。大部分患者间歇性使用其他辅助用药,其中中草药/中成药、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的费用占比分别为14.8% (5.9%, 28.9%)、9.7% (5.3%, 17.2%)和8.6% (0.7%, 14.0%);使用上述药品的患者占比分别为58.1% (144/248)、40.3% (100/248)和27.0% (67/248)。市级定点医院每例平均药品总费用和其他辅助用药的费用分别为6392.7 (3371.5, 9769.0)元和2097.6 (789.0, 3828.0)元,明显高于区级定点医院的3424.1 (2362.0, 4796.1)元和889.2 (305.5, 1826.0)元(Z=-3.534, P<0.001;Z=-3.113, P=0.002)。结论 保肝药和其他辅助用药的费用占比均高于抗结核药品支出,无减免额度,是造成患者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应规范保肝药与其他辅助用药的临床使用,减免相应的合理费用,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互联网医院全程管理对慢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动检索数据库中关于互联网医院全程管理对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至2022年3月。由2名经过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质量评价、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共计52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OR=3.02,95CI%(1.98,4.60),Z=5.1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SMD=0.74,95%CI(0.31,1.18),Z=3.3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互联网医院全程管理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新的蛋白质及肽类治疗药物的开发,非侵入性给药途径-鼻腔给药日益受到关注。与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相比,鼻腔给药既可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创伤,也可消除口服给药过程中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鼻腔黏膜下血管丰富,有助于药物的吸收,也更加便于患者的抢救和自救。然而,由于鼻黏膜屏障的存在,药物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加入鼻黏膜吸收促进剂来增强药物的吸收。该文主要探讨鼻黏膜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并对FDA已上市鼻腔制剂中的吸收促进剂进行汇总,同时对新型黏膜吸收促进剂在鼻腔给药制剂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鼻腔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蒙  陈闯  高谦 《中国防痨杂志》2022,44(12):1253-1255
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筛查是我国结核病控制措施中主动发现患者的常规工作之一,但其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中,笔者总结了国内外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发病风险和筛查现状,并详细描述了近期研究结果。同时,笔者团队研究发现,我国来源于密切接触者的结核病患者对农村结核病疫情的贡献被大大低估。因此,加强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主动发现结核病患者中的作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设计23S rRNA通用引物并将其用于气性坏疽快速检测基因芯片.方法 (1)设计23S rRNA通用引物,并对气性坏疽的主要致病菌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对外伤感染中常见其他微生物进行检测.(3)测定该通用引物PCR的灵敏度.结果 (1)设计出1对23S rRNA通用引物,该通用引物对气性坏疽主要病...  相似文献   
18.
<正>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与脑卒中、情感障碍等多种疾病相关。近年发现偏头痛患者中心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特别是在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中。这两种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但它们的因果关系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一些学者通过设计实验提出了一些假说,并发现封堵RLS能显著缓解偏头痛发作甚至可以治愈,然而两项大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冠心病患者(G1组,n=20)和10例非冠心病患者(G2组,n=10),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 的分离培养,于第10天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评估外周血EPCs水平.分析外周血EPCs数量与心血管的各个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整体危险性(用Framingham危险积分定量评估)的关系.结果:G1组外周血EPCs数量较G2组明显减少(10.3±2.5 vs 17.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Framingham危险积分、高血压、血清LDL、hsCRP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并与Framingham危险积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某院使用华法林的住院患者进行用药分析和评价,并对其出院后复诊情况进行追踪,以更好地发挥华法林的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某院2018年7月-12月使用华法林的住院患者用药进行分析,结合指南、共识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调取509份病例,华法林的使用主要分布于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呼吸内科。华法林应用临床诊断主要为肺栓塞、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静脉血栓等;住院患者华法林用量范围为0.625~9 mg,平均日剂量(2.99±1.11)mg;全院服用华法林后INR总体测定率为79%,将INR值以"<2.0"、"2.0~3.0"、">3.0"分布进行统计,INR2.0~3.0占比为33.17%,最高的为呼吸内科。26例(5.11%)患者住院期间INR达到4.5~10.0,38.46%使用维生素K进行拮抗;2例(0.39%)患者INR大于10,全部使用维生素K进行拮抗。在院期间合用其他抗凝药中,低分子肝素使用率最高的为骨外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普通肝素使用率最高的为呼吸内科;阿加曲班使用率最高的为神经内科;利伐沙班使用率最高的为心血管内科,根据相关指南共识分析用药基本合理。患者出院后一周内及总复诊率最高的均为呼吸内科。复诊后INR分布在2.0~3.0占比最高的也为呼吸内科,与呼吸科临床药师药学监护及用药教育相关。结论:目前华法林临床应用仍不够规范,INR达标率偏低,出院后复诊率较低,抗凝药物转换过程中有不规范的问题,积极开展药师药学监护、用药教育及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