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6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二十年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无创性超声检查技术,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公认,而在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诊断中的应用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TOS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佟力  李继梅等 《云南医药》2001,22(6):439-44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蛋(Ag-NORs)表达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利用KL型肿瘤免疫图象分析系统及其配套细胞培养银染试和方法,对125例正常及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rDNA转录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多发性骨髓瘤(MM),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未完全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普遍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指标可以灵敏地反映各类恶性血液病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和机体免疫状况的相互关系,并可作为各类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的实验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3.
脊髓毛细血管瘤1例临床及病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性 ,70岁 ,退休工人 ,腰疼 8月、双下肢麻木 5月、无力 3月 ,15天来症状加重 ,不能行走 ,无尿意 ,大便费力 ,以脊髓病变待查收入院。患者 40年前曾跌倒 ,臀部着地 ,当时无不适感。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入院体检 :颅神经 (- ) ,双上肢肌力Ⅴ级 ,左上肢肌张力稍高 ,右上肢肌张力正常 ,双上肢腱反射对称 ,活跃 ,左下肢肌力Ⅴ -级 ,右下肢肌力Ⅲ -级 ,双下肢肌张力低 ,膝、跟反射亢进 ,踝阵挛及髌阵挛阳性。左L2以下 ,右L1以下痛温觉、音叉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减退。双侧腹壁反射灵敏 ,肛门括约肌反射消失。双侧Hoff…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EX)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3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组、EX小剂量治疗(EXmin)组及大剂量治疗(EXmax)组.后3组大鼠给予脂肪乳灌胃,14 d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测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以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其中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6例,急性脑梗死40例。对照组为21例健康体检者。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CT血管造影(CTA)检查或颈部血管超声证实存在不稳定斑块,且发病机制考虑与不稳定斑块破裂有关。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IL‐6和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MMP‐9、IL‐10水平分别为(137.10±69.38)ng/mL和(39.16±32.82)pg/mL,TIA组患者血清中MMP‐9、IL‐10水平分别为(119.79±65.54)ng/mL和(33.00±21.36)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42±36.81)ng/mL和(19.83±12.16)pg/mL〕;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及IL‐10水平均高于TIA组(均P<0.05)。各组间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MP‐9和IL‐10水平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以及脑梗死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评价普瑞巴林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的方法,确诊为有部分性癫(癎)发作的225例癫(癎)患者,被随机分配入普瑞巴林治疗组(114例)与安慰剂组(111例).在6周前瞻性基线期后,采用灵活剂量的普瑞巴林(150~600 mg·d-1)添加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癎)发作.主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次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d-减少率、临床疗效评价、16周内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第13~16周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普瑞巴林组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40.24±37.88)%,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2.84±37.61)%(F=15.063 9,P=0.000 l).普瑞巴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47.75%,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高(45.61% vs 23.42%,P=0.000 7),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乏力等.结论 普瑞巴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普瑞巴林作为部分性癫(痈)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报道1例伴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患者为青年女性,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及抽搐,意识障碍及通气不足.早期发现畸胎瘤,脑脊液中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行畸胎瘤手术切除,联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和激素冲击治疗,患者临床痊愈.结论 抗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能用血清学方法诊断的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和给予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8.
目的检测乙酰肝素酶(Hpa)在实验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时间和表达位置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结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方法制作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碰用实时荧光定啦PCR方法检测缺血后H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染(Hpa/CD105、Hpa/GFAP、Hpa/BrdU)的方法进一步观察Hpa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脑缺血后,与假手术组比较,HpamRNA于缺血后3d开始在缺血区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14d达到相对高峰(与1、3、7d和假手术组比较,P〈0.05—0.01)。VEGFmRNA和Ang-2mRNA在脑缺血后3d的表达亦明鼹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其中VEGF的表达水平持续增高,而Ang-2则随后降低:免疫荧光双染显示,Hpa在脑缺血后7d时主要表达于新生的微血管,14d时主要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表达:结论Hpa表达时间和表达位置的变化提示,Hpa参与了脑缺血后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的过程,推测Hpa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而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49.
胼胝体变性 (Marchiafave -Bignamidisease ,MBD)是一种罕见的脱髓鞘病变 ,多为慢性酒精中毒所致。截止 2 0 0 1年 5月国外报道 2 5 0余例 ,国内报道仅 30余例。现将我科收治的 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例 1,男 ,4 2岁 ,于 1997年 2月入院。入院前4天夜间突发四肢抽搐 ,意识丧失 ,二便失禁。发作2~ 3分钟缓解 ,当夜有共类似发作十余次。次日晨送医院就诊。既往无抽搐发作及其他病史。饮酒 10余年 ,近半年每日饮白酒 0 2 5~ 0 5公斤。查体 :欠合作 ,血压 135 / 80mmHg ,体温正常 ,心、肺、腹未见异常。言语…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nm23-H1基因在口腔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结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浸润分型的资料,分组对照研究nm23-H1基因在200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nm23-H1基因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N1期、转移仅累及1个淋巴结、Ⅳc型浸润,以及低分化肿瘤的患者,均有比其它患者明显增高的 nm23-H1基因的阴性表达率(P<0·01);转移至颌下或颌下-颈深上淋巴结平面者的阴性表达率,也高于转移到其它平面者(P<0·05)。结论 nm23-H1基因主要是通过干扰肿瘤实体内高转移细胞亚群的形成和初始转移的发生来调控口腔鳞癌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