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3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9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167篇 |
口腔科学 | 21篇 |
临床医学 | 264篇 |
内科学 | 138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42篇 |
特种医学 | 73篇 |
外科学 | 125篇 |
综合类 | 492篇 |
预防医学 | 253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236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286篇 |
肿瘤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95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61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为艾滋病,自美国1981年首次报道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目前,艾滋病防治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AIDS患者中约40%~50%有神经系统受累,尸检中73%~83%的患者有神经病理异常,其中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约占10%。AIDS引起CNS损害机制有两种:a)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侵犯;b)HIV感染人体后致免疫缺陷造成的机遇性感染或产生继发性肿瘤。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眼眶爆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眼眶爆裂骨折的CT表现。结果:138例中眼眶内侧壁骨折129例,眼眶下壁骨折9例。左侧62例,右侧76例。结论:薄层CT扫描是显示眼眶爆裂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最好办法,并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4.
我们试用标记分析法,用3种单克隆抗体(黄病毒科特异性、登革病毒属特异性和登革病毒2型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究了我国海南省1985~1987年3年内流行的登革2型病毒8个流行株的抗原性变化,并与标准株新几内亚B株进行了比较。发现6株与标准株类似,2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标记分析法为病毒抗原分析提供了一个简便、快速的方法,可用来监测一个地区病毒株群的变化及新株的传入。 相似文献
85.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通过外固定架的牵伸辅助复位,矫正桡骨的短缩、成角移位,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利用外固定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并进行功能练习。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的评价。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Aro功能评价:优9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66%。结论:外固定架能很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恢复桡尺骨的相对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使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6.
随着医疗改革工作的深入,新的医疗保健制度的建立,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因此,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如何了解患者的需求,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找出影响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可能原因,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医疗护理质量,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1资料与方法采用现场问卷和集中填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我院2038名就诊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问卷为自制调查表,内容涉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综合评价、护理操作技能、仪表、语言、举止、工作态度、其他(如环境、卫生、设施、布局等),调查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结果患…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探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大鼠SCs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的诱导分化效应,为神经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种子细胞提供参考。方法取新生1~2 d 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酶消化法分离培养SCs,并行S-100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取成年雄性SD大鼠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组织,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ADSCs并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表型CD29、CD34、CD45、CD73、CD90和CD105。取原代SCs和第3代ADSCs按2∶1比例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实验组),以单纯培养ADSCs作为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培养14 d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神经元核蛋白(neuronal nuclei protein,Neu N)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表达情况,并计算阳性细胞率。结果成功分离培养ADSCs并能连续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其高表达CD29、CD90、CD73和CD105,低表达CD34和CD4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见,实验组共培养后原本呈梭形的ADSCs以胞核为中心收缩,胞体折光性增强,胞体伸出多个长而粗的突起;对照组ADSCs形态无显著变化。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染色示,共培养后14 d实验组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SE、MAP2、Neu N、GFAP,且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SCs与ADSCs非接触共培养,两者不仅能够共生,且SCs能显著促进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研究前纵隔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特点。方法报告1例前纵隔滑膜肉瘤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及治疗效果,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48岁,因"右侧胸痛4d"入院。胸部CT示右侧前中纵隔旁肿块,考虑侵袭性胸腺瘤。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取活检行病理示:镜下瘤细胞为短梭形细胞形成的巢状结构,倾向胸腺瘤,肿瘤分型待免疫组化检查。诊断胸腺瘤,行胸腺瘤切除+前纵隔脂肪结缔组织清扫术。术中见前纵隔约15cm×15cm×10cm巨大肿块,质脆易出血。肿块病理示:单相性滑膜肉瘤;免疫组化结果:Bcl-2(),EMA(),CK(pan)(-),S100(-)。病理诊断:原发前纵隔滑膜肉瘤。患者于术后4个月复发并发生肺转移,予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顺铂化疗2个周期,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前纵隔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不良,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根治性切除辅以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