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背景:基因修饰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可提高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目的:构建含有骨保护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的表达。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胫骨和股骨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分为载体组、空载体组、对照组。空载体组转染plRES2-EGFP载体,载体组转染plRES2-EGFP-OPG。结果与结论:转染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检测结果可见质粒载体组在1200bp有明显条带,空载体组及对照组未见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骨髓基质干细胞内骨保护素蛋白呈阳性;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无明显改变(P〉0.05)。证实应用plRES2-EGFP-骨保护素质粒转染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可获得外源性骨保护素的基因及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2.
骨移植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58%。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是股骨颈骨折的常见并发症。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是因骨折复位质量差和/或由力学条件差导致的骨折固定不牢。近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利用骨移植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预防股骨头坏死,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植骨术分为游离植骨术和带蒂植骨术,其中带蒂植骨术包括带肌蒂植骨术和带血管蒂植骨术。我们将分类对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3.
骨组织工程近年的迅速发展为人们解决大段骨缺损的治疗难题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相互作用一直都是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核心是种子细胞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作为锚合依赖性细胞,成骨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黏附、丛集是接触成骨的关键。只有当细胞与材料界面发生适当的黏附后,细胞才能进行迁移、增殖和分化。可以说,组织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就在于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的黏附程度。  相似文献   
44.
背景:随着临床上大量金属支架材料在人体的广泛应用,很多金属材料表现出一些相对不足,但是医用多孔钽金属在许多临床和科研中性能发挥稳定,逐渐成为新的骨组织工程发展方向。目的:综述多孔钽金属的结构特性、力学性能、生物特性及其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55-12/2010-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porous tantalum,bone tissue project,biological material,trabecula metal”,中文检索词为“多孔钽,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小梁金属”,共检索到文献81篇。结果与结论:医用多孔钽在结构特性方面具有的三维多孔结构,有利于成骨细胞黏附、分化和生长,促进骨长入;在力学性能方面多孔钽的弹性模量、抗疲劳特性、摩擦系数与正常骨组织相近;在生物特性方面多孔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腐蚀性、骨诱导和再生能力;在膝关节损伤应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医用多孔钽在国内应用较少,而且研究不够深入,这就有待于人们去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5.
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与克隆病 (Crohn’sDisease)同属炎症性肠病 (IBD) ,UC在我国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然而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其免疫学机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肠道粘膜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结肠粘膜的炎症反应 ,并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相互作用[1] 。一般认为 ,异常的免疫反应或正常免疫调节的破坏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可在UC的结肠粘膜中查到 ,而上述免疫细胞的功能是受细胞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对比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国产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维持软骨细胞表型和去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3周龄新西兰幼兔膝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番红O (Safranin O)染色鉴定软骨细胞;取第3代软骨细胞分为5组:A组(1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B组(10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C组(50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D组(多孔钽-软骨细胞)及E组(软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bFGF对多孔钽-软骨细胞生长及增殖状态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细胞形态及生长;Ⅰ、Ⅱ、Ⅸ、Ⅹ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细胞表型变化及去分化状态;real time-PCR检测软骨细胞Ⅱ、Ⅹ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 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Safranin O染色均呈阳性反应,证实所分离培养的细胞为软骨细胞;1、10、50 ng/mL bFGF均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各实验组(A~D组)软骨细胞增殖与对照组(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0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增殖最为明显(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软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生长、黏附,早期呈不等的球形,24 h后胞质延展并向周围伸出多条突起,相互连接、延展向孔隙内部生长,细胞间相互融合并覆盖支架材料;Ⅰ、Ⅱ、Ⅸ和Ⅹ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10 ng/mL bFGF-多孔钽-软骨细胞组(B组)Ⅱ和Ⅸ型胶原表达高于对照组(E组,P<0.05),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和Ⅹ型胶原表达则低于对照组(E组,P<0.05);real time-PCR检测软骨细胞Ⅱ、Ⅹ型胶原mRNA表达显示:各实验组(A~D组)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E组,P<0.05),而Ⅹ型胶原mRNA表达量则低于对照组(E组,P<0.05).结论 bFGF能维持多孔钽-软骨细胞复合物软骨细胞表型,抑制去分化,加强软骨细胞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47.
48.
背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多孔钽材料具有无毒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前期体内外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国产多孔钽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促成骨作用。此次实验是多孔钽-骨界面成骨机制的探讨。目的:观察多孔钽兔股骨植入后钽-骨结合界面成骨形态特点及成骨相关因子整合素β1及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探讨多孔钽骨内植入钽-骨界面骨整合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双侧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同一动物左侧股骨内植入多孔钽棒为实验组,右侧股骨内植入异体骨为对照组。术后2,4,8周于骨缺损部位取材,石蜡切片、硬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多孔钽与宿主骨交界处成骨形态特点;扫描电镜观察多孔钽-骨界面成骨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整合素β1及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多孔钽棒植入后与宿主骨结合紧密。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界面纤维膜早期疏松、较厚,晚期致密较薄,界面出现片状成骨;(2)硬组织切片观察:2周时钽-骨界面已出现新生骨及小血管并向孔隙内生长;4、8周时钽-宿主骨界面新生骨增多并与宿主骨连接成片,骨小梁成熟;(3)扫描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在多孔钽表面及孔隙内生长,晚期骨质成熟并见板层骨;(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多孔钽骨植入2周时实验组整合素β1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整合素及纤维粘连蛋白的表达在2,4,8周时均呈递减趋势;(5)结论:多孔钽有利于成骨细胞在其表面及孔隙内黏附,整合素β1及纤维粘连蛋白在成骨初期钽-骨界面表达增高,可能对早期成骨起促进作用,而在骨成熟期表达则降低,有利于骨整合及改建。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将高黏度几丁聚糖水凝胶(high viscous chitosan/glycerol phosphate,HV-C/GP)与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颗粒复合,评估修复兔膝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HV-C/GP与DBM按2∶1(W/W)复合,制备HV-C/GP-DBM复合物。取成年健康3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3.5~4.5kg,于两侧股骨髁间窝制备直径为3.5mm、深度为3mm的软骨全层缺损区。右侧缺损区植入HV-C/GP-DBM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8、16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根据国际软骨修复协会组织学评分(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 Histological Scoring,ICRS)标准对第16周标本评分,评估软骨修复效果。结果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术后4、8周,实验组缺损区大部分被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DBM颗粒部分吸收;对照组缺损区可见少量纤维组织及软骨细胞;术后16周,实验组6例关节表面平滑,缺损区已基本被透明软骨样软骨组织修复,缺损区与周围软骨整合较好,新骨形成活跃,部分DBM颗粒未被爬行替代;对照组仍存在凹陷,修复组织为纤维组织。术后16周ICRS评分结果示,实验组的软骨细胞生成以及与周围软骨整合等6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V-C/GP-DBM复合物组织相容性好,可降解,可注射,是一种较好的软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