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和鉴定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及诱导其分化为类毛细胞。方法从SD系胚鼠大脑分离NSCs,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将NSCs球放到含鼠尾胶原包被的盖玻片6孔培养板中培养,然后将乳鼠基底膜体外培养后汲取其上清液与NSCs一起培养,14~21天后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毛细胞标志物肌球蛋白(myosin)Ⅶa和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结果培养的NSCs胞体透亮,折光性好,分化后的细胞免疫组化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原纤维酸性蛋白、myosinⅦa和calretinin阳性。结论在无血清条件下能培养出活性很好的NSCs,并且能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类毛细胞。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掌握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感染现患率的变化趋势,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方法根据2010-2012年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按SPSS 18.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0-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17%、1.72%、2.33%,三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P〉0.05)。医院感染首位是下呼吸道感染,占49.23%;2012年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下降,由2010年的42.76%下降到21.09%;一联用药构成比分别为81.22%、90.27%、93.25%;二联用药构成比分别为17.99%、9.73%、6.75%;三联用药构成比由0.79%降为0;治疗性用药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24.15%、71.52%、81.6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反映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可以根据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有效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CAUTI)病原体的变化及耐药特征,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某院ICU 2011-2012年56例发生CAUTI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56例发生CAUTI的患者分离病原体6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42.19%;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21.88%)、肺炎克雷伯菌(14.06%)、鲍曼不动杆菌(7.81%)、屎肠球菌(6.25%)、白假丝酵母菌(4.6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约50%的抗菌药物耐药率>55%,鲍曼不动杆菌出现泛耐药。结论CAUTI主要的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病原体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某院假丝酵母菌所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64例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假丝酵母菌以白假丝酵母菌(68.75%)为主,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5.62%)、光滑假丝酵母菌(9.38%)和克柔假丝酵母菌(6.2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67.19%)为主,其次为泌尿道(18.75%)、消化道(10.94%)等。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恶性肿瘤等13个因素是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95% CI:2.57~33.67)、住院时间(OR 95% CI:2.17~25.37)、恶性肿瘤(OR 95% CI:1.04~15.23)、化学治疗(OR 95% CI:1.76~20.63)、使用呼吸机(OR 95% CI:4.67~96.37)是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应充分考虑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防控措施,降低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88耳)因鼻咽癌行放射治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全身治疗(包括激素、神经营养和血管扩张剂,并适当应用广谱抗生素)、鼻腔及鼻咽局部定期清理、盐酸氨溴索与曲安奈德鼓室注射、鼓膜置管等综合治疗后的疗效。结果78例(88耳)鼻咽癌放疗后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71耳治愈,6耳好转,总有效率87.5%(77/88),无效11耳(12.5%,11/88)。结论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全身及局部综合治疗,尤其是鼓室注射类固醇激素或鼓膜置管,可改善患者听力,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6.
Fahr病又称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锥体外系铁钙沉着症或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为一种罕见疾病.张雪哲等于1990年首先报道1例,迄今国内报道已近二百例.现报告我院2007年到2011年发现的5例病例.  相似文献   
87.
微量元素硒对噪声性聋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硒(Se)对豚鼠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杂色豚鼠40只,体重250~35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e组、Nacl+噪声组和Se+噪声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Se组仅连续5d腹腔注射亚硒酸钠(Na2SeO30.7mg/kg,1次/d),Nacl+噪声组在噪声暴露前连续5d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0.9%Nacl),Se+噪声组在噪声暴露前连续5d腹腔注射Na2SeO3,均为每日1次。采用窄带噪声,中心频率4kHz,强度为120dBSPL,持续4h。所有动物均于噪声暴露前行脑干诱发电位检测(ABR);噪声暴露后每组各取5只立即断头处死,取出双侧耳蜗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各组剩余的5只于1、10d后测ABR,最后一次测完ABR后处死,取基底膜铺片染色。结果 Nacl+噪声组和Se+噪声组于1、10d后的ABR阈值较噪声暴露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cl+噪声组在噪声暴露前后的阈移较Se+噪声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e组的GSH-Px活性比正常对照组及Se+噪声组比Nacl+噪声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耳蜗基底膜铺片可见Nacl+噪声组和Se+噪声组中的凋亡、坏死和缺失的细胞,Nacl+噪声组的受损率高于Se+噪声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硒能增加耳蜗组织中GSH-Px的活性,而GSH-Px作为一种抗氧化酶可能中和一部分因噪声刺激而产生的氧自由基/活性氧,对噪声性耳蜗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检索并选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射频消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试验的质量用Jadad计分表评价,对纳入试验的疗效作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病例对照研究,累计样本量为696例,其中治疗组461例,对照组23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治疗组在显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RR=2.95,95%CI(1.94,4.48),P=0.07];在总有效率方面也优于对照组[RR=1.33,95%CI(1.20,1.46),P=0.69]。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疗效,但需设计更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9.
崔颖  武建发  屈春园  李嘉星  李泽文  刘志 《中草药》2023,54(21):6940-6945
目的 对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鲜根中丙二酰人参皂苷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80%乙醇水超声提取,依次用石油醚和正丁醇萃取,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干柱、ODS硅胶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谱学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与鉴定。结果 从西洋参鲜根80%乙醇提取物的D101大孔树脂60%乙醇水洗脱部位中分离鉴定出2个丙二酰人参皂苷,分别鉴定为3-O-[6-O-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23-烯-3β,12β,20(S),25-四醇(1)和3-O-[6-O-丙二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22-烯-3β,12β,20(S),25-四醇(2)。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丙二酰三七皂苷A(malonyl notoginsenoside A)和丙二酰高丽人参皂苷R2(koryog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