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及治疗用药的发展,过去的10余年,在诊治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非糜烂性反流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质子泵抑制剂耐药、疾病症状重叠、食道外症状的治疗方法比较局限、效果欠佳。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优势。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承办的“第十二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青年沙龙(胃食管反流病)”邀请18位中西医权威消化专家围绕“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疗难点和中医优势探讨”进行了研讨,就现代医学诊治成果与贡献、症状改善和维持、疾病症状重叠问题的应对、抑酸剂的减停和撤药、食管外症状治疗等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中西医交流、优势互补,梳理现代医学诊疗的难点,明确中医药干预的定位和优势,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乳腺原发癌与琳巴结转移癌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筛选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探讨淋巴强转移阳性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RNA扩增方法分别将乳腺原发癌与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癌标记Cy3和Cy5的荧光探针,与点有21 329个人功能基因的Oligo芯片进行配对杂交.筛选30例病中至少16对样本(50%以上)有2.0倍以上相同差异表达趋势的基因:采用Cluster3.0对样本及病例进行非监督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9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1个在转移癌中表达上调,54个下调,分别与细胞格附和运动能力,细胞外基质,蛋白水解酶,信号传导与转录调节.细胞生长与凋亡相关.基于全基因表达谱对样本聚类将83.3%(25/30)病例的原发癌与其配对的淋巴结转移癌聚类在一起,基于差异表达基因对病例的聚类分析将30便患者分为2组,其中A组与B组比较,A组多为肿瘤体积T3-4(P〈0.05),ER阴性(P〈0.05),组织学Ⅲ组(P=0.073)和3年内发生远处转移(P=0.085)的预后较差的病例.结论:以同一病例乳腺原发癌与其淋巴结转移癌进行基因表达谱的比较分析,筛选得到的在多病例中有共同差异表达趋势的基因,涉及了与转移相关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同一病例的原发癌与转移癌聚类在一起,证实淋巴结转移癌是其原发癌高转移能力细胞的亚克隆,因而具有相近的基因表达谱,其中的差异基因即包含了涉及转移表型的基因改变.基于原发癌差异基因的表达谱可以将淋巴结转移阳性乳腺癌病例进行分子分组并能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03.
基因芯片在乳腺癌转移及预后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癌影响着10%的西方国家女性的健康.而且是西方国家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过去10年间、乳腺癌发病率上升27%.而且40%确诊患者在5年内死亡。虽然乳腺癌治疗方案不断改进,但远处转移和对化疗药物耐受使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转录因子E2F的圈套寡核苷酸(decoy ODNs)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增生的影响。 方法 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下将不同浓度的E2F decoy ODNs或错义decoy ODNs转入培养的HRPE细胞中,甲基四唑盐比色 (MTT) 法检测其对HRPE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法检测E2F decoy ODNs与转录因子E2F的竞争结合活性。 结果 0.2 μmol/L E2F decoy ODNs显著抑制HRPE细胞的增生(P=0.002),并在低浓度时呈剂量依赖关系。错义decoy则无此作用。EMSA检测结果显示,E2F decoy ODNs拮抗转录因子E 2F的结合活性。 结论 E2F decoy ODNs能序列特异性地抑制转录因子E2F 的结合活性,进而抑制HRPE细胞的增生活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82-185)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低频超声波对EMLA(EutecticMixtureofLocalAnesthetics ,EMLA)局部镇痛起效时间的影响 ,为临床研究低频超声给药和扩大EMLA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 2 4例健康青年志愿者的双上臂采用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个试验者两上臂同时涂抹 1克EMLA ,10min后试验组上臂进行低频超声 (2 0kHz )介导 ,介导时间 10min。每 5min测量两组镇痛起始时间 ,试验结束后观察皮肤组织学变化。结果 :低频超声干预组平均镇痛起始时间为 34.5 8± 3.87min ,对照组为 4 3.75± 4 .72min。低频超声可使角质层间质增宽和疏松。结论 :低频超声可以促进EMLA透过皮肤 ,缩短EMLA局部镇痛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106.
李霞  李晓青  洪建国 《上海医学》2005,28(6):486-486
患儿男,5岁。因发热半天伴左耳疼痛,于2004年6月17日收治入院。患儿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达39.9℃,无寒战,伴左耳疼痛。无吐、泻,无咳嗽、流涕,服用“百服宁”后未退热。我院五官科诊断为左中耳炎,予氧氟沙星滴耳治疗;儿科门诊检查血白细胞计数为29.9×109/L、中性粒细胞0.86、C反应蛋白(CRP)15mg/L,拟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收治入院。患儿起病以来,精神反应好,胃纳可,无头痛、呕吐,二便正常。患儿既往常有鼻塞,无脓涕、耳痛发作史,健康状况良好,个人史和家族史无异常。入院体检: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可,体重19kg;神清,反…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癌组织中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B(KIF1B)基因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评估其对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1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癌组织中KIF1BmRN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KIF1BmRNA水平分组的阈值;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时序检验比较组间生存期的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KIF1BmRNA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KIF1BmRNA水平在各临床病理因素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F1BmRNA低水平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无转移生存率娩著低于高水平组(x2=4.714P=0.030,x2=4.393 P=0.036),而3年无病生存率和3年无转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F1B基因表达状态、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PR状态是患者独立预后因素,KIF1BmRNA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比为3.53(95%CI为1.54~8.08,P=0.003)。结论KIF1BmRNA在乳腺原发癌组织中下调与患者的预后差相关,且是独立预后预测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8.
1959年Fisher研究了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的临床与病理,并系统地描述了丘脑综合征.70年代初期,Anibros等人成功地把CT应用于神经疾病的诊断,能精确地显示脑内血肿的大小,位置,是否穿破脑室等,因而人们对丘脑出血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1984年9月至1985年9月,我院内科共收治脑出血病人113例,其中丘脑出血38人,均经CT检查  相似文献   
109.
脑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结构比较复杂,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可累及脑膜,形成各种脑膜病变[1-2].作者报道35例MRI发现脑膜异常的病例,以提高对脑膜病变的认识,并探讨MRI对不同病因所致脑膜异常强化的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中用笛形针经赤道部裂孔引流视网膜下液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对2006-05-2008-01在本院行玻璃体手术的64例64只眼伴有赤道部裂孔需行玻璃体切除的患眼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7只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2只眼(180°以上裂孔),合并脉络膜脱离5只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手术方法包括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剥除增生膜,松解牵引,笛形针经赤道部裂孔引流视网膜下液,眼内激光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手术操作均在130°全视野镜下进行. 结果 除3例周边部裂孔、2例巨大裂孔及3例大范围视网膜切开患者外,其他56例均能经赤道部裂孔引流达到视网膜复位. 结论 在全视网膜镜下经赤道部裂孔气液交换能达到良好的视网膜复位的效果,避免术中行后极部视网膜造孔内引流或使用全氟化碳液体,简化了手术操作,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