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4篇
  2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体内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1].正常状况下体内DC数量很少,低于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主要以不成熟状态分布在外周组织中.不成熟DC可对外来异物进行摄取、处理、加工.同时,在存在炎性刺激等情况下,DC分化成熟并迁移至外周淋巴结.将抗原信息以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方式提呈给初始T细胞,使其致敏为抗原特异性T细胞.我院在进行肿瘤患者DC疫苗治疗时,采用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双侧腹股沟24点皮内注射技术,将107/4 mL的DC疫苗回输患者体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2.
5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农民,主因右下肢皮肤疣状结节斑块破溃、渗出,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13年,于2003年4月26日收住院.患者入院前13年,小腿内侧外伤后出现散在黄豆及蚕豆大小暗红色疣状结节,逐渐增大形成斑块,表面破溃,有脓性分泌物.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比较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和传统手术方法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近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采用TME的直肠癌患者62例与行传统切除方法的57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参数。结果 TME组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而近期生存率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结论 采用TME技术能有效降低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彩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 10 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测量血管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其形成情况。结果 :132例脑梗死患者中 ,颈动脉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14例 ,检出率为 86 .3% ,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 19例 ,检出率为 18.2 %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 构建小鼠β分泌酶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其表达和纯化,为进一步研究β分泌酶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基因文库中小鼠β分泌酶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到β分泌酶的cDNA片段,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测序鉴定后,通过IPTG诱导表达出目的 蛋白,经亲合层析纯化.结果 从小鼠的脑组织RNA中扩增出特异的β分泌酶基因片段长1 506 bp,经酶切鉴定及DNA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载体pET28a-BACE构建正确,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55 kD,经镍离子亲合柱层析纯化获得电泳级纯度的目的 蛋白.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小鼠β分泌酶的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
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23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环扎术在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3例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分别分为妊娠前诊断组、妊娠期诊断组及宫颈环扎术组、保守治疗组。对比各组保胎天数、30周以上、34周以上及37周以上分娩率。结果:妊娠前诊断组34周以上分娩率高于妊娠期诊断组;实施宫颈环扎术者30周及34周以上、37周以下分娩率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对子宫畸形合并宫颈机能不全患者进行早诊断、于14~16周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可以降低流产、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地佐辛与布托啡诺用于妇科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8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四组病例PCIA的镇痛药液分别选用:A组地佐辛0.8 mg/kg,B组地佐辛0.4 mg/kg加高乌甲素32 mg,C组布托啡诺8 mg,D组布托啡诺5 mg加高乌甲素32 mg等进行镇痛。观察术后1、6、12、24、36、48h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双盲镇痛、舒适度和镇静评分。结果术后1 h、6 h,地佐辛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布托啡诺组(P<0.05);术后1 h、6 h、12 h、24 h,地佐辛+高乌甲素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布托啡诺+高乌甲素组(P<0.05)。地佐辛+高乌甲素组镇痛效果优于布托啡诺+高乌甲素组。术后1 h、6 h、12 h,地佐辛组BCS分级明显高于布托啡诺组(P<0.05),地佐辛+高乌甲素组BCS分级明显高于布托啡诺+高乌甲素组(P<0.05)。术后24 h、36 h、48 h,地佐辛+高乌甲素组BCS分级明显高于布托啡诺+高乌甲素组(P<0.05)。结论地佐辛较布托啡诺镇痛作用更强、镇痛效果更好、舒适度更佳。妇科手术后PCIA应首选地佐辛进行镇痛。  相似文献   
60.
唐明瑞  杨庆忠  李敬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7):F0003-F0003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2岁,民航飞行学员,飞行训练时间47h,模拟机飞行时间6h,飞行次数56次。患者2010年4月体检鉴定时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右肾下盏结石,约6mm×4mm大小,但无任何症状,尿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