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33.
谈如何规范门诊收费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全国百姓放心医院”活动开展的层层深入,广大患者对医院各方面的管理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更规范地向现代化管理目标迈进,2000年底我院率先对门诊收费、住院结算、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等进行了微机网络化管理。在4年多的运行过程中,笔者对门诊收费工作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中一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以及内部控制、安全防范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同行们探讨,以寻求如何更好、更规范地做好门诊收费工作。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术中行椎管重建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行椎管内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建组40例,非重建组(全椎板切除)65例,比较2种手术方式对术后神经功能、脊柱稳定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重建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分别为(11.0±2.8)d、(8.2±3.8)d,非重建组分别是(14.8±3.6)d、(12.0±4.8)d;重建组与非重建组术后脑脊液漏分别为1例(2.5%)和10例(15.4%);重建组与非重建组术后脊柱不稳分别为3例(7.5%)和15例(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重建可减少术后脊柱不稳的发生率,缩短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脊柱内固定技术在切除多节段(3个或3个节段以上)椎管内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脊柱内固定技术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2例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下手术,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神经功能,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行椎弓根或侧块(颈段)钉棒内固定技术重建脊柱后柱。结果 5例室管膜瘤、2例脊膜瘤和2例硬膜外血管畸形均全切除,2例脂肪瘤大部切除,1例星形胶质细胞瘤部分切除;内固定时无神经、脊髓、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9例术前有下肢肌力下降,术后2周明显好转;2例脂肪瘤术后出现下肢疼痛和麻木,但未出现肌力下降加重。术后X线检查示,内固定置入物基本符合要求。术后随访无固定装置断裂、移位病例。结论 脊柱内固定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在切除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同时、维护脊柱稳定性并巩固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6.
脊髓髓内肿瘤术后早期脊髓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非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研究23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状态、肿瘤性质、手术方法及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发现良性肿瘤由于边界清楚,手术全切除率高,术后恢复较好。恶性肿瘤常浸润性生长,术中较难分辨其边界,易损伤功能脊髓组织而影响疗效。术前已完全瘫痪者,手术后神经难以改善。结论肿瘤的病理性质、切除程度、术中操作、术前脊髓功能状态等是影响脊髓功能修复的重要因素。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能加快康复速度,提高康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半椎板入路微创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半侧椎板开窗从1个节段到9个节段不等。开窗大小约10~15cm:其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护2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8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除1例髓内肿瘤病人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稍差,其余病人神经功能障碍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3~34个月,行颈、胸、腰椎MRI及x-线或CT复查,脊柱稳定性完好,脊膜瘤术后复发1例。结论半椎板入路手术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适合于椎管内大部分肿瘤的切除,术中辅以高速磨钻、神经电生理监护及超声技术,可提高对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38.
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术是将标准翼点入路手术切口向颞部后方作不同程度的延伸或向对侧延伸成冠状切口 ,以翼点为中心的开颅方法[1] 。但在处理某些颅底病变时 ,因眶缘和颧弓的阻挡仍嫌显露不足 ,于是以不同方式将翼点入路向颅底方向扩大[1~ 8] ,称之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 ,包括眶上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眶颧弓入路。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4 0例中男 18例 ,女 2 2例。年龄 7~ 6 9岁 ,平均 4 4 .1岁。颅底肿瘤 38例 ,分别为巨大垂体腺瘤 4例 ,颅咽管瘤 7例 ,脑膜瘤 14例 (包括颅眶沟通脑膜瘤 2例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7例 ,鞍旁中颅底…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总结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出院时以及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状况,总结手术经验体会,并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 23例矢状窦中后1/3脑膜瘤术后病理均为WHO I级;术中肿瘤Simpson I级切除2(8.6%)例,Ⅱ级切除19(82.6%)例,Ⅲ级切除1(4.4%)例,Ⅳ级切除1(4.4%)例;将患者术前、出院时、术后6个月的KP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前KPS评分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出院时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术中重视对矢状窦通畅性及侧枝循环的保护,精准清除坏死挫伤脑组织,减少术后脑肿胀和脑血肿的发生是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