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4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基因多态性位点rs705381、rs854572、rs3735590、rs854571和rs662与南京地区人群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检测并分析292例脑梗死患者和292例健康人群中上述5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频率分布;AU5400生化分析仪检测上述人群的常规生化指标;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位点不同基因型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血压、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表达异常与脑梗死相关(P均0.05)。PON1基因4个多态性位点(rs705381、rs854572、rs3735590和rs854571)在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间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脑梗死患者PON1基因rs662位点的CT(52.4%vs 41.44%,P0.05,校准OR=1.62,95%CI=1.06~2.49)和CT/TT(65.41%vs 56.16%,P0.05,校准OR=1.49,95%CI=1.00~2.25)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但与上述临床指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PON1基因rs662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南京地区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62.
“阴茎延长整形术”是治疗阴茎短小的常用手术方法。国内男科前辈梅骅教授提出[详见中国男科学杂志,2006,20(12):1-2]对阴茎短小的手术治疗“适应证宜慎重”,“阴茎短于9.5cm只能说偏短,未必不正常”。多数学者认为性交满意度与性高潮并非与阴茎长度呈正比,而阴茎勃起时的硬度更重要。本文作者在4年的医疗实践中手术治疗了450例阴茎短小患者,该组病例在国际上应该是最大的1组,做了大量工作,但本文手术适应证为“勃起长度不足10cm”。到底阴茎长度为多少适合手术延长?请各位读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各抒己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压门控Na^+通道调控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L-1β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压门控Na^+电流的变化。结果 ①IL-1β可逆性抑制Na’电流,并呈IL-1β浓度依赖性;IL-1的受体拮抗剂阻断此种作用;②IL-1β能够轻度改变峰电流的I-V曲线,并在最大激活电流区间延缓电流开放的速度;③IL-1β加快电流失活;④IL-1β降低Na^+电流复活,尤其在复活的早期作用显著;⑤GDP可促进IL-1β对Na^+电流的抑制作用。结论 IL-1β通过IL-1R/G蛋白/Na^+通道途径调节Na^+通道的活性,通过延缓通道开放和复活,加速其失活,使得通道开放时间缩短,构成对Na^+电流的抑制,导致Na^+内流减少。这可能就是IL-1β神经保护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64.
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手术病人中的实施效果,探讨如何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能、低成本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护理路径.方法:设对照组28例实施传统护理,实验组30例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结果:实验组护患双方的主动性、目的性和时间性都有所增强,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有所下降,患者满意度均有较大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护理路径其高品质、低费用的服务效果符合我国目前医疗体制的改革宗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5.
细胞黏附作用是将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在一起,是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生命现象之一.细胞黏附对维持组织结构稳定、调节细胞运动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征是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袭和破坏,并在远隔器官形成转移灶.它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间黏附、迁移和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侵袭等多个复杂过程.其中细胞黏附参与整个过程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细胞黏附分子是细胞膜上的跨膜糖蛋白,目前已在人体内鉴定出50多种细胞黏附分子,根据它们的功能和结构,可大致分为钙黏附素族、整合素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等五大类.研究表明,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水平或功能活性的改变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其中尤以对钙黏附素分子的研究最为集中.本文就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钙黏附素分子及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 ,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对75例(79指)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进行修复,其中59例(62指)采用急诊或延迟手术修复,16例(17指)采用择期手术修复.临床应用过程中观察血管是否存在变异情况.结果 术后75例(79指)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术中发现尺动脉腕上皮支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变异,包括皮支发出位置、皮支数目、非尺动脉发出皮支三种,经过相应的手术措施,血管变异的皮瓣全部成活.所有皮瓣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重建感觉者,两点分辨觉为6~11 mm;未行感觉神经修复者,半年后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修复手指创面,血管解剖较恒定,操作简便,术后皮瓣外形、皮肤质地及功能均较满意,可以重建感觉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游离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21例(25指)。结果本组皮瓣均成活。供区植皮一期成活24趾,1趾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患者进行理疗和功能锻炼,随访6-22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无明显萎缩及色素沉着,感觉恢复2-PD6—12mm,手指外形满意,修复指关节屈伸活动恢复满意,按照肌腱修复后TAM/TPM标准评价.属优者8指、良12指、可3例、差2例,优良率80%,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带趾伸肌腱的第二趾皮瓣修复伴有肌腱缺损的手指创面,可一次完成皮肤、肌腱的缺损修复,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第二足趾再造手指外形的重塑整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方法重塑第二足趾再造手指外形的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1月,对31例第二足趾再造手指,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重塑再造指外形.其中7例一期采用再造指局部三角皮瓣转移;9例一期采用邻趾侧方皮瓣转移嵌入再造指指腹颈部;15例二期采用再造指指腹侧方梭形切除术.结果 术后31例再造手指全部存活.16块转移皮瓣,除1块邻趾侧方皮瓣部分坏死,经二期换药后愈合外,其余转移皮瓣均存活.经8~15个月的随访,一期整形的再造指外形明显改善;二期整形的再造指指腹膨大得到明显改善,但指腹颈部的狭窄没有改善.所有再造指感觉均恢复,两点分辨觉为6~11mm. 结论一期行再造指局部三角皮瓣转移重塑外形,同时改善了再造指指腹膨大和掌侧颈部狭窄的外形缺陷,是改善再造指外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9.
携带微型皮瓣的第二趾近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手指近指间关节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携带微型皮瓣的游离第二趾近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手指近指间关节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28指近指间关节缺损的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第二趾近趾间关节游离移植,其中全关节移植18指,半关节移植10指.结果 23例28指微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骨髓炎发生.所有移植骨关节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4~8周,骨性愈合时间为6~10周;术后随访时间为5~16个月,平均9个月,移植关节均未出现退行性改变.1例2指半关节移植者术后移植关节向掌侧脱位,经手术再次矫形获得成功.移植近指间关节屈曲活动度为35°~90°,平均65°.参照关节活动度TAN/TAF评定标准评定:优10指,良14指,可2指,差2指;优良率为86%.结论 采用携带微型皮瓣的游离第二趾近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手指近指间关节缺损,功能恢复满意,关节活动可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能很好地改善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手指指端部分组织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自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采用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对87例(113指)手指指端部分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修复,并对修复皮瓣的血液循环及远期回缩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4d,有49指的皮瓣表面有水疱形成,颜色发紫,于5~7d自行缓解,未影响皮瓣成活.随访87例患者4~15个月,皮瓣质地佳,手指的外形及感觉恢复良好,2-PD为6~9mm,皮瓣面积的回缩率为10%.供区自上臂或前臂内侧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愈合良好.结论 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具有操作简单、不牺牲主要动脉等优点,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