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9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01.
2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由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有了更为肯定的认识 ,现将 2例典型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1,女 ,34岁 ,工人 ,因发热、头痛伴咽痛 7天于1999年 11月 2 6日收入呼吸内科。患者于入院前 7天因受凉出现发热、头痛 ,体温高至 39 0℃ ,无明显规律性 ,伴咽痛 ,无咳嗽、咳痰 ,在院外给予青霉素、双黄连静滴 3天无好转而入院 ,入院后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穿琥宁、青霉素等药物治疗 3天病情加重 ,持续高热 39 5℃左右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认识家人、胡言乱语、小便…  相似文献   
10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因子 ,它对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形成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 ,一些国内外学者正开始逐步探索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行性及有关技术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3.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43岁,农民,因"复视伴左上睑下垂7 d,加重1 d"于2007年3月14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7 d无明显诱因出现复视伴左上睑下垂,可睁眼,言语欠清,伴轻微头痛,无眩晕,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无力及抽搐,无意识障碍,1 d前左眼睁眼不能.入院前2个月突发失语伴右肢活动不良,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治疗后好转.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研究卒中患者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简称OXLDL)与其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70例卒中患者血浆OXLDL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测定血脂、载脂蛋白、血糖水平并详细记录病史。结果 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血浆OXLDL含量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OXLDL与吸烟史、高血压病史、胆固醇、血糖、APOB、APOB/APOA、LDL、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OXLDL与APOA、HDL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OXLDL与患者性别、年龄、饮酒、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OXLDL与卒中的多种危险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预防卒中的临床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不同时期sICAM—1、ET—1浓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急性期脑梗死病人3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sICAM-1和血浆ET-1浓度分别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和非平衡放免法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后1周内sICAM-1、ET-1浓度逐渐上升,于1周时达高峰,2周后明显下降。脑梗死发病72h内sICAM-1与ET-1浓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病程中,sICAM-1、ET-1的浓度呈动态变化,二均参与脑梗死的病理发展过程,ET-2还可作为一种炎症介质诱导ICAM-1的表达,促进缺血局部白细胞的活化、附壁、黏附和渗透。  相似文献   
106.
目前临床已证实 ,近期感染是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但其对脑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报道较少。我们观察了 34例发病前 1周内有感染的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文 84例患者均为 1 999年 4月至 2 0 0 0年 4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 ,男 48例、女 36例 ,年龄45~ 82岁、平均 73.2岁。其中 34例发病前 1周有感染。脑梗塞的诊断符合 1 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 ,均经头颅 CT和 (或 ) MRI扫描证实 ,发病在 48小时以内。近期感染诊断采用 Grau标准 :即在脑梗塞发病前 1周有发热 (体温 >…  相似文献   
107.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e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种由脑干、小脑病变继发的特殊的跨神经突触变性,临床较少见,我们报道2例脑桥出血后继发HOD病例,并对其解剖基础、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作一分析. 1病例资料 例1,男,54岁,因“幻视、幻听、右上下肢不自主运动1d”于2010年11月9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脑干出血病史.2010年5月1日患者因脑干出血就诊我院,经治疗后遗留言语不清、饮水呛咳、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右侧肢体力弱,但可在他人搀扶下行走.2010年11月8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幻视、幻听,伴右上下肢不自主运动,双眼球固定,双手乱抓,并胡言乱语,家属诉言语不清及肢体无力加重,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心慌、胸闷,无大小便失禁,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行头部CT未见出血,收入院给予丹参、奥拉西坦等药物治疗,并给予安定类药物治疗,仍有幻视、幻听,手足乱动,第2天给予口服利培酮后症状好转,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72次/min,呼吸13次/min,血压130/80mmHg,神志恍惚,反应迟钝,答话简单或问而不答,构音障碍,双眼球可上下运动,水平运动差,左眼裂4mm<右眼裂6mm,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偏,颈无抵抗,右上下肢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右侧肢体痛觉减退,右手轮替及指鼻试验欠稳准,跟膝径试验不合作.辅助检查:2010年11月11日头部MRI示左侧脑桥被盖部陈旧性出血灶,双侧延髓下橄榄核区T2高信号伴体积增大(见图1).  相似文献   
108.
动态测定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S100B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膜炎脑脊液S100B诉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测定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后1周内、2周和3周的脑脊液S100B蛋白浓度,评价其与入院时意识、体温和脑脊液压力之间的关系,并与10例无脑脊髓器质性病变者相对照。结果 结脑患者病后各时间点脑脊液S100B浓度增高,与上述指标明显相关,而对照组无1例增高。结论 脑脊液S100B浓度增高表明脑细胞严重损害,脑脊液S100B可作为结脑的辅助诊断指标,并可反映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9.
护理风险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1]。针对我院危重病人多、加床多的特点,要做到对病人24小时不间断的治疗、病情观察和护理,必须使各级护理人员在工作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总结肺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上述病例分成两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中医辨病与辨证治疗,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4.28%,对照组为77.14%,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可以提高疗效,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